近日,龍巖學院“探尋杭川,尋根宗祠”實踐隊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紅色征程,他們走進位于新羅區白沙鎮的吳氏宗祠——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大會舊址,深入挖掘紅色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
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大會舊址集體合照
1月9日,實踐隊來到龍巖市上杭縣市鎮中路的吳氏宗祠,對這里的宗祠文化展開調研。這座始建于清末的宗祠,坐西朝東,抬梁構架、單檐歇山頂的土木結構,正廳面闊12米、進深6米,歲月雖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跡,但依然難掩其古樸莊重的韻味,仿佛一位沉默的見證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大會場景還原
時光回溯到1937年10月9日至15日,中共閩粵贛邊區黨的臨時代表會議在吳氏宗祠隆重召開。會議期間,方方傳達了黨中央對邊區工作的重要指示,著重強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此次會議意義重大,作出了取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中共閩粵贛邊省委的關鍵決定。新成立的省委領導班子分工明確,張鼎丞任書記,方方、鄧子恢、譚震林分別擔任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軍事部長,省委下轄閩粵邊、韓江、贛南三個特委,構建起全新的黨組織領導架構。
在全國抗戰爆發的關鍵節點,這次會議促使邊區黨組織和紅軍順利實現從國內戰爭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略轉變。這一轉變為鞏固和拓展邊區國共和平合作抗日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邊區紅軍改編、奔赴抗日戰場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思想保障,在邊區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在吳氏宗祠內,“永遠的豐碑——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展覽”正在展出。展覽分為“邊區圣地革命豐碑”和“紅土白沙紅旗不倒”兩大板塊。“邊區圣地革命豐碑”通過一幅幅珍貴圖片、一件件歷史文物和一段段詳實文字,生動展現了閩粵贛邊區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讓參觀者仿若穿越時空,置身于那段充滿熱血與犧牲的歲月,親身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無畏。“紅土白沙紅旗不倒”則聚焦白沙鎮,深入挖掘并展示當地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凸顯了白沙鎮在革命進程中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激勵著人們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永遠的豐碑——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展覽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實踐隊成員對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大會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理想信念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偉大精神。在新時代的和平環境下,實踐隊成員表示,將銘記這段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把革命精神融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出吳氏宗祠,實踐隊成員們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他們堅信,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老建筑,以及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將感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人,激勵大家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不斷書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中共閩粵贛邊區臨時代表大會舊址碑排
通訊員:林遠生 指導老師:陳楊
供稿單位:龍巖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