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魯錦遺韻——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錦途實踐隊開展魯錦進校園活動
時間:2025-01-21 17:28:21 關注:
魯錦,是一種帶有鮮明齊魯文化特色的山東民間提花紡織品,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弘揚魯錦文化,樹立文化自信,1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錦途實踐隊以魯錦文化為主題,開展了小學校園的魯錦文化宣講活動。
為確保本次活動順利開展,活動前期,實踐隊隊員們提前數周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力求將魯錦文化以最生動、最全面的方式呈現給小學師生。隊員們首先深入魯西南地區,走訪了當地的魯錦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以及相關文化研究機構。他們走進傳承人的工作室,觀摩魯錦的制作過程,從棉花的挑選、紡線的技巧,到染色的配方、織造的工藝,事無巨細地請教學習。在與民間藝人的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魯錦在當地民俗中的廣泛應用,如婚嫁、節慶等場合。此外,隊員們還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學術著作,對魯錦的起源、發展脈絡、藝術風格等進行系統梳理,整理出詳實的資料,為后續的講座和展示環節筑牢知識根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實踐隊召開多次會議,集思廣益,精心策劃活動方案,圍繞如何讓魯錦文化與小學校園文化有機結合的問題,隊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在宣講內容設計上,隊員們反復打磨講稿,力求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既能展現魯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契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
活動伊始,實踐隊隊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魯錦文化宣講,從魯錦的起源開始,講述了其悠久的歷史淵源。魯錦,又稱魯西南民間織錦,是山東地區民間純棉手織提花紡織品的總稱,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承載著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代,魯錦曾是宮廷御用貢品,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圖案設計,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實踐隊隊員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圖片和實物展示,讓同學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領略到魯錦從古至今的變遷與發展。
宣講現場,同學們被魯錦那絢麗多彩的圖案深深吸引。魯錦的圖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民間傳說和傳統吉祥紋樣,如“鳳穿牡丹”、“喜鵲登梅”、“連年有余”等,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實踐隊隊員還詳細講解了魯錦的制作工藝,從棉花的種植、采摘,到紡線、染色,再到織造,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汗水。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驚嘆聲,對魯錦這門傳統技藝充滿了敬意與好奇。
魯錦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份藝術,每一針都連著專注的眼神,每一線都保留著手指的溫度,針與線反復交織,在指與布之間相互纏綿,幾千年來,勤勞的魯地匠人們傳承不息,以工藝之美盡展齊魯文化之風。本次宣講活動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到了魯錦,深入了解齊魯文化內涵,感受匠人專注執著的精神,為文化傳承與精神弘揚注入新活力。齊魯文化在校園中綻放其獨有的魅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錦途實踐隊深入研究魯錦文化,系統學習其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藝術價值,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拓寬了文化視野,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領悟自身所承載的文化傳承重任,進而喚起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次宣講活動使學生們在感受魯錦魅力的同時,領略非遺之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激發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感,為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播下希望種子,讓珍貴文化遺產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實踐隊隊員也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實踐,將弘揚魯錦文化的核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訊員 劉怡萱)
作者:劉怡萱 來源:個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