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如此風光,儼然如畫,正值暑時,“雙溪載行”社會實踐團深入雙溪村,探尋太公畫的景韻。8月6日,團隊來到有著悠久歷史的太公畫傳承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陳鵬宴進行了密切的交流,深入挖掘太公畫的文化價值,嘗試為當地鄉村的振興注入文化的力量。

圖為人員合影
太公畫,又稱人像、高祖像、祖宗畫,歷史悠久,其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孝道的體現,也是儒學向民間發展的一個重要證明。這種以繪畫形式展現對先祖的尊敬和紀念的藝術,曾經在中國許多家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圖為太公畫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關系的改變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逐步更新,太公畫這一獨特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對此,陳鵬宴表示,“傳承和發展太公畫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一種藝術形式,更是為了傳播先輩們的精神和對后代的愛。”言畢,為了讓實踐團隊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太公畫的莊重價值,陳鵬宴為大家展示了他所繪的眾多畫作,引的在場眾人連聲贊喝。

圖為非遺傳人陳鵬宴向實踐團隊展示畫集
經此社會實踐活動,“雙溪載行”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不僅增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對太公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情況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下階段實踐團將進一步整合雙溪村現有資源,結合太公畫這一寶貴的非遺,為雙溪村的產業振興建言獻策,并著力探索出一條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的鄉村振興之路。
圖/俞星辰
文/俞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