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赴鄭州中牟“豫見黃河之南,助力文旅新村”實踐團訪問了萬灘鎮三劉寨村“黃河打號子”非遺繼承人王張來,通過溝通了解到王老師是第四代“黃河打號子”繼承人。從學徒的口中得知,這“黃河打號子”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六年,實踐團成員還學習了治水英雄劉統勛英勇事跡,他曾多次勘察黃河、運河河工,革除積弊。王老師為向實踐團展示了當時黃河上打號子的照片,振奮人心。
圖片作者:贠騰龍
王老師為實踐團講述硪的來源,硪是砸實地基的一種勞動工具,當時的硪通常由石質或鐵質材料制成,十分沉重,形狀一般為圓形,硪的具體形制和大小可能會有所不同,其重量也有差異,常見的硪重量從25公斤到180公斤不等。說罷并從房子里拿出來兩個硪,一個是由石質制成,大約有80斤;另一個由塑料制成,用于表演工具。王老師還講述了在打硪時需要一種民間歌謠,這種歌謠旋律樸實、節奏明快、雄渾有力。
圖片作者:贠騰龍

圖片作者:贠騰龍
7月6日下午,實踐團再次來到了王老師的家中,這次他們親手試了試打硪號子,嘗試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
圖片作者:贠騰龍
在王老師以及學徒的指導和幫助下,實踐團了解了如何打號子,以及其中的規則與意義,這打號子有六個方向,每個方向都配有兩條繩子,實踐團成員握住一個繩子,王老師及其學徒握兩個繩子,緊接著王老師和學徒就唱起了歌,然后擺動繩子,讓硪上下擺動。王老師說:“這打硪也是很有講究的,需要根據歌的節奏來上下擺動,這歌也不只一首,有許多,而這硪也不能太低,需要高過頭頂。”實踐團只使用了塑料制成的硪,而這石制的硪由于太過沉重,需要十人左右來打,由此不禁感嘆老一輩的腳踏實地的精神與堅持。
圖片作者:贠騰龍
雖然大型工程機械逐漸取代了石硪在黃河治理中的作用,但黃河打硪號子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流傳著,黃河打硪號子也被列入了一些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保護和傳承這一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藝術形式。
2024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