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長安大學春暉行動協會,我參加了前往畢節市威寧縣新發鄉的支教活動。作為一名支教老師,我有幸帶來了一堂關于靜電的科學小實驗課。這次經歷不僅讓我感受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我自己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通過長安大學春暉行動協會,我參加了前往畢節市威寧縣新發鄉的支教活動。作為一名支教老師,我有幸帶來了一堂關于靜電的科學小實驗課。這次經歷不僅讓我感受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我自己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一、跨越障礙,傳遞知識
在支教之行開啟之前,我和我的搭檔汪恩琪對于上課內容提前進行了探討規劃。我們計劃第一節課給孩子們講述靜電在我們生活的應用。在前期準備中,有很多挑戰及考驗。首先考慮到授課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六七歲左右,在授課方式上我們選擇了課堂互動的小實驗并結合PPT的形式。我們提前準備了氣球,并利用身邊的材料碎紙屑和一次性塑料杯來設計實驗。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
二、激發興趣,開啟探索之旅
教學的第一步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首先汪恩琪通過PPT展示和生動的講解,向孩子們介紹了靜電的基本概念,并將電荷比喻成精靈,以此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盡管他們之前未曾接觸過此類知識,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聽地全神貫注。課堂上,我看到了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這讓我更加堅定了要將這堂課上好的決心。
三、動手實踐,體驗科學的魅力
在實驗環節,我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用氣球摩擦頭發產生靜電,并引導他們觀察氣球吸引碎紙屑的現象。同學們積極參與,大膽嘗試。當他們看到紙屑被氣球吸附時,無例外露出了驚喜的表情。隨后,我們一起進行了氣球推動塑料杯的實驗,對氣球進行摩擦,使之帶上靜電,以此推動塑料杯子向前運動,孩子們對靜電的力量感到新奇和興奮。這些簡單的實驗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科學的魅力,也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到了知識。
四、互動交流,促進理解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鼓勵孩子們提出問題,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想法。其中就有小朋友提出可以采用摩擦的方法使氣球帶上靜電,除了采用摩擦毛發的方法,還有小朋友提出可以摩擦桌子也可以讓氣球帶上靜電,并且小朋友也成功通過該方法將碎紙屑吸在了氣球上。他們的積極參與讓我感到欣慰,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們對新知識探索的體現。通過互動交流,孩子們對靜電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他們的學習需求。
五、總結反思,提升教學效果
課后,我們一起總結了實驗的原理和操作要點。我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方法,認為盡管條件有限,但孩子們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卻非常高。這次實驗課讓我意識到,支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點燃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圖為上課小朋友做實驗照片)
這次支教靜電科學小實驗課的經歷,讓我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
知識的傳遞不受地域和條件的限制,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創造性地教學。我們所教學大部分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對于專業知識以及一些枯燥的知識難以接受。因此,對于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需要做出一些對應具體的改變和創造。比如,我們的科學小實驗課上對于專業知識講解,通過形象的比喻來對專業名詞進行解釋;互動交流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它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上課過程中,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和小朋友的互動上,通過和小朋友一起有趣的實驗,讓他們感受到靜電的力量,在互動中學習知識。并且,親自動手做實驗對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
支教過程中,教師的耐心和細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小朋友們現在正是活潑愛動的年齡,所以掌控課堂的節奏和課堂秩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課上有幾位輔助教學的老師,他們分別看管著幾個小朋友,輔助小朋友們做實驗的同時也在管理著他們的上課秩序。
總結來說,這次靜電科學小實驗課的支教經歷,不僅讓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也讓我對教育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未來的支教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為更多孩子們的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