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兒城非遺基地:讓千年非遺在市井煙火中綻放新彩?
發布時間:2025-09-02 關注:
來源: 王歡 工筑恩施 同心筑夢 河南工業大學
青磚黛瓦間,土家織錦的斑斕紋樣在陽光下流轉;吊腳樓前,老藝人手中的黃楊木雕正漸顯雛形;擺手堂內,悠揚的龍船調與游客的歡笑聲交織成歌…… 走進湖北恩施土家女兒城非遺基地,這幅鮮活的非遺生活畫卷,正讓沉睡的千年文化遺產在市井煙火中煥發新生。?
作為武陵山區規模最大的非遺活態傳承基地,恩施女兒城非遺基地自 2013 年建成以來,已集聚土家族織錦技藝、儺戲、肉連響、南劇等 29 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孵化出 16 個非遺工坊,培養非遺傳承人及從業者 300 余人。在這里,非遺不再是博物館櫥窗里的靜態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學。?
“看這‘萬字格’紋樣,要先將絲線在腰機上排好,再用挑刀上下穿梭,一天最多只能織出半米。” 在土家織錦工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代娥正耐心向游客演示 “西蘭卡普” 的織造技藝。她身旁的展示架上,既有傳統的 “四十八勾” 紋樣被面,也有融入現代設計的圍巾、背包,年銷售額突破 800 萬元。這種 “老手藝 + 新設計” 的模式,讓這項有 2000 多年歷史的技藝走出深山,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時尚符號。?
基地創新性地采用 “展演 + 體驗 + 銷售” 的活態傳承模式,讓游客深度參與非遺創作。在儺戲傳習所,游客可戴上木雕面具,跟著老藝人學習 “開山莽將” 的經典動作;在摔碗酒非遺體驗館,土家族 “喝了摔碗酒,敢闖九十九” 的豪情通過一碗米酒傳遞給八方來客。數據顯示,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 300 萬人次,非遺體驗項目參與率達 75%,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年增收 2.3 萬元。?
“我們不僅要保護非遺,更要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恩施市文旅局局長向宇介紹,基地聯合湖北民族大學設立非遺研究中心,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已為 12 項瀕危技藝建立三維數字檔案。同時,通過 “非遺進校園”“傳承人研修計劃” 等舉措,培養出 18 名 “90 后”“00 后” 非遺傳承人,讓古老技藝在年輕一代手中延續香火。?
夜幕降臨,女兒城的篝火廣場上,一場融合擺手舞、肉連響、龍船調的非遺盛宴準時上演。來自湖南的游客周婷穿著親手縫制的土家繡花鞋,跟著節奏跳起擺手舞:“以前在課本上讀土家族文化,今天在這里親手觸摸、親身體驗,才真正懂了什么是‘文化的溫度’。”?
如今,恩施女兒城非遺基地已成為武陵山區非遺保護的標桿,先后獲評 “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這座鑲嵌在土家山寨中的文化明珠,正以生生不息的活力,書寫著非遺傳承的 “恩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