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5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7月的熾熱,點燃了青春與信仰的奔赴。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紅色基因育人”實踐團隊的金瑋、蔣言姝漩、張志怡、耿子喧、閆馨月五位成員,于7月21-22日,踏上奔赴家鄉紅色教育基地的旅程,在歷史的現場,探尋紅色精神傳承的脈絡,讓青春與先輩的熱血歲月對話。
一、甘肅永昌:紅西路軍的悲壯印記
在甘肅,金瑋踏入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這里,原是永昌革命烈士陵園,承載著一段悲壯而英勇的歷史。1936年11月至12月,紅西路軍在甘肅永昌地區展開激烈戰斗,為革命事業譜寫了壯烈篇章。

(圖為金瑋拍攝的烈士紀念碑)
站在紀念碑前,金瑋莊重留影。11.8米高的紀念碑,底座寬19.36米,寓意著紅西路軍于1936年11月18日占領永昌的歷史節點,正面徐向前元帥題寫的碑名,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紀念館里,40余天20余次戰斗的烽火記憶、約2000名指戰員壯烈犧牲的故事,一一鋪陳。紅西路軍以有限兵力,對抗兵力與裝備占絕對優勢的敵人,憑借頑強意志,斃傷敵軍6000余人,有力策應河東紅軍行動,卻也付出巨大犧牲。金瑋觸摸著這段歷史,深刻感悟到紅西路軍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這精神如同一束光,穿透歲月的塵埃,照亮當下的青春征程。
二、新疆烏魯木齊:毛澤民的奉獻與擔當
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明德路29號,蔣言姝漩走進毛澤民故居。這座占地面積960平方米的建筑,由毛澤民辦公室及宿舍舊址、陳列館等組成,承載著烈士為新疆解放事業奮斗的足跡。

(圖為蔣言姝漩與毛澤民銅像合影)
毛澤民故居是土木結構的兩間半平房,1940年8月建成,他曾在此居住。蔣言姝漩在毛澤民銅像旁駐足合影,陽光灑落,映照著她專注的神情。1938年2月,毛澤民借道迪化準備去蘇聯治病,因交通中斷且應盛世才請求,留在新疆化名周彬,擔任財政廳副廳長、代理廳長等職。1942年盛世才投蔣“反共”,毛澤民于9月17日被捕入獄,1943年9月27日英勇就義。
《毛澤民生平事跡展》真實再現了他的生活與工作場景,全面記錄其光輝一生,突出他1938 - 1943年為新疆各族人民解放事業建立的功績。蔣言姝漩在展陳間穿梭,讀懂了毛澤民在統戰與“反共”逆流中堅守的擔當,他的犧牲,成為紅色精神的生動注腳,讓后來者懂得奉獻與信仰的重量。
二、江蘇鹽城:新四軍的光輝史詩
江蘇鹽城建軍東路159號,張志怡駐足新四軍紀念館。這是全國獨樹一幟全面反映新四軍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由主館區、重建軍部紀念塔、舊址等組成,總占地近120畝,館藏文物、史料等近18000余件(套)。

(圖為張志怡與“鐵軍忠魂”雕塑合影)
張志怡在“鐵軍忠魂”雕塑前留影,身姿與雕塑的剛毅形成呼應。新四軍在抗戰歲月里的拼搏、奉獻,透過館內的展陳,一一呈現。從新四軍的組建,到在抗戰中的浴血奮戰,再到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這里的每一寸展陳,都在傳遞愛國、奮斗、奉獻的紅色基因。
自1986年10月建成開放,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3900多萬人次。它是眾多國家級榮譽的獲得者,更是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張志怡沉浸其中,感悟著新四軍精神的內涵,明白這份精神,是激勵當代青年奮進的動力源泉,要將其融入青春奮斗的步伐。
三、江蘇丹陽:總前委的運籌帷幄

(圖為耿子喧拍攝的紀念館)
鎮江丹陽人民廣場北側,耿子喧探訪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這里原是丹陽士紳戴則鈞的私人住宅“戴家花園”,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勝利后,總前委從南京到達丹陽,在此組織指揮上海戰役,為接管上海做準備。
步入展廳,耿子喧的目光被墻上陳列的老舊照片所吸引。那些舊照片,定格著歷史的瞬間,配合館內“運籌丹陽,決勝上海”的展陳、400余件文獻實物,講述著革命先輩的智慧與拼搏。1998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的紀念館,建筑面積490平方米,見證著總前委的光輝歷程。
耿子喧透過這些歷史痕跡,讀懂革命先輩接管大城市的戰略眼光與決心。總前委在丹陽的運籌,為上海解放與新生奠定基礎,這份智慧與擔當,成為紅色精神傳承的一部分,讓她明白,在新時代,面對挑戰,也要有這般謀劃與拼搏的勇氣。
四、江蘇新沂:十人橋的奉獻之光
新沂市草橋鎮堰頭村,閆馨月瞻仰淮海戰役十人橋紀念碑。這是為紀念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中,副排長范學福帶領10名戰士寒冬跳河、以身體作橋墩支撐浮橋助大部隊渡河的英雄壯舉而建。

(圖為閆馨月與紀念碑留影)
閆馨月在紀念碑前留影,身姿肅立,與紀念碑共同詮釋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甘愿奉獻、敢于勝利”的十人橋精神,在此凝聚。寒冬里,戰士們無畏的一跳,用身體架起勝利的橋梁,這份奉獻與犧牲,成為激勵后人的紅色燈塔。
閆馨月感悟著十人橋精神,明白在當下,這份團結與奉獻的精神,依舊能照亮前行的路,讓青春在傳承中綻放光彩。
從西北邊陲的甘肅永昌,到江淮大地的江蘇多地,再到新疆烏魯木齊,不同的紅色基地,串聯起革命歷史的共同底色。南審法學院學子跨越地域,挖掘家鄉紅色故事,以腳步丈量信仰厚度,用鏡頭與身影記錄精神傳承。
這場紅色尋根之旅,讓他們讀懂歷史背后的熱血與犧牲,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化作傳承與宣講的動力。當年輕的目光與先輩壯舉交匯,紅色精神在新時代有了更鮮活表達。南審法學院學子以行動證明:傳承紅色基因,青春從未缺席,使命永遠在肩,他們將帶著這份精神,在青春賽道上奮力奔跑,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