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望來時困難路,心懷感恩再向前
“全國脫貧看四川,四川脫貧看涼山。”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致貧原因最復雜、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70年前,涼山“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社會。但由于交通閉塞等多種原因,直到脫貧攻堅戰打響前夕,涼山仍是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州的17個縣市中有11個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尚未脫貧的人口數達到了105.2萬人次,2072個貧困村中有1350個村的貧困率超過了20%,堪稱“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脫貧攻堅展覽館的展廳里,我們親眼見到了“懸崖村”阿土列爾村過去所使用的簡陋的過江溜索和還原后的彝族“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火塘生活場景。
隊伍在博物館聽講解員介紹彝族過去生活場景
物質的貧瘠之外,更可怕的是精神絕望。從講解員木苦阿果口中,我們了解到:過去的涼山,曾經深陷吸毒、輟學、艾滋、超生四大攔路虎的囹圄之中。險山之困、貧愚之痛、陋室之苦……一道道物質和精神的難關,構成了涼山州過去性整體深度貧困的狀況,也讓涼山脫貧奔康的道路既阻且長。
滄桑巨變,心懷感恩。在涼山州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四川省舉全省之力決戰決勝涼山,召開了綜合幫扶涼山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大會,先后出臺了大小10項扶貧工程,34項專項政策以及16項工作措施。還從省直部門及19個市區選派了5700名優秀干部,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前往涼山,留下了無數感人至深的珍貴記憶。在四川省和對口幫扶的其他省市和企業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涼山州最終在2020年實現了脫貧攻堅戰役的全面勝利。
在脫貧攻堅展覽館,涼山人民以400多幅圖片和700余件實物致敬了每一位奮斗者。在二樓展廳,專門有一條走廊記錄了全部81587名扶貧干部的名字以及部分干部的手模,講述著英雄們的故事,傳遞著英雄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甘于奉獻的奮斗精神。
博物館扶貧干部手模墻
二、埋頭苦干共圓夢,脫貧攻堅綻新顏
沿著三河村舊址的土墻,伴著山坡上郁郁蔥蔥的桃樹林,走過兩公里被當地群眾稱作“暖心路”的村中小路,我們便來到了三河村新村。
三河村位于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鎮,過去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貧困村。六年來,進村的泥巴路已經修成柏油路、土房子“變身”磚瓦房、雪后現代化牛棚的房頂反射著刺眼的陽光……三河村已經從昔日“窮窩窩”變為集養殖、特色種植、文化旅游等產業一體的新式村莊。
“永遠跟黨走”——三河村新村的村委會建筑
駐村干部曲木日合介紹,自2019年搬遷新村之后,三河村因地制宜,在洛古有格等扶貧干部的帶領下,探索建設起了現代化肉牛養殖基地,引進建立了特色桃園種植產業,幫助村民就業,帶動當地村民收入增長,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
走進三河新村,第一戶人家便是總書記曾經到訪的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在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的牌子下,吉好也求經營的小賣部里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商品。18年總書記到訪前,吉好也求家庭的總收入不到3000元,經過兩年時間,2020年吉好也求家庭總收入便提高到了15232元。吉好也求收入的飛速增長,靠的是脫貧攻堅修建道路、房屋搬遷帶來的新土地的流轉費用、集中養殖的肉牛的出售收入還有來自新村產業的分紅收入。這也是三河村廣大村民現狀的普遍縮影。
隊員在吉好也求家與其女兒吉好有果的合影
根據三河村民宿餐廳老板的介紹,目前三河村在本地產業的基礎上,以記錄村子變化為重點,將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了感恩奮進文化旅游線路,已打造成為一個知名紅色旅游景點。與此同時,村里圍繞吃住行游購娛,配套建設了餐廳、民宿、酒店等經營設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進一步帶動附近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群眾更上一層樓實現長期穩定的增收致富。
盡銳出擊、聚焦聚力、多方支持、廣泛參與、立體攻堅。截至目前,經過艱苦奮斗,涼山11個貧困縣全部如期摘帽,以三河村為代表的207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5.2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三河村雪后耀眼的陽光下,我們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從脫貧攻堅的決勝地源源不斷的涌現出來。
三、春風吹滿山河地,鄉村振興宏圖現
在火普村村委會院子一側的柵欄旁,我們看到了整個村莊的大半樣貌:家家戶戶青瓦白墻連成一片,遠處山坡上大塊的藍莓種植田綿延到群山的另一側。如果不是門牌上清清楚楚地寫著“解放溝鎮火普村村民委員會”,我們很難想象這里是坐落在昭覺縣“群山之巔”,十年前曾經貧困率高出昭覺縣城3個百分點,被列為典型的極度貧困村的火普村。
在現任火普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斌的介紹下,我們詳細了解了火普村的發展歷史和火普村“科技興農”的發展路線。作為涼山州異地扶貧搬遷的先行者,在總書記到訪的2018年之前,火普村已經實現了全村的搬遷以及專業養殖合作社的成立,并在2018年年底摘下了貧困的帽子,相較于昭覺縣的預期提前2年實現了全村的集體脫貧。

隊員在火普村聽駐村書記介紹火普村和數字鄉村管理平臺
過去六年間,火普村與四川省農科院進行合作,因地制宜、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了特色高山藍莓種植產業,整個種植規模已從最初的10畝擴展到目前的1500畝,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滿山遍野的藍莓種植園。藍莓種植也為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除去特色的藍莓種植產業外,火普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由對口幫扶的東方電氣集團幫助搭建的數字鄉村管理平臺以及相關的新能源發電產業。在村委會的大廳中,王斌書記為我們詳細展示了數字鄉村管理平臺的可以實時監控村內重要地點情況的鷹眼系統、針對地災隱患進行監控的邊坡檢測、協助農業種植的氣象農情數據和幫助村民進行日常事務處理的村民管理等多項現代化、智能化的系統功能。通過鷹眼系統,我們看到了溪谷中的光伏產業園區,還有村中設立的新能源電動充電樁。整項新能源工程在為村集體創造年收益47余萬元的同時,兼顧了生態環保與綠色低碳。
與火普村“科技振興”不同,坐落在西昌市邛海南岸的大石板村,則走出了一條獨樹一幟的“文旅振興”路線。走進大石板村,映入眼簾的便是村口打造的一片花海,還有網紅小火車載著游客穿梭其中。據大石板村書記尹俊介紹,村子自2020年被列為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試點以來,以發展鄉村旅游為契機,依靠大石板村“有山有水”的優勢,以民宿主導村域產業,積極吸納外來的先進旅游運營經驗,以彝族文化打造文化基石,促進當地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良好融合和推陳出新。“不到大石板村,就像沒到過西昌一樣”,來自成都游客的點評充分展示了大石板村在“文旅振興”所做出的成果。
隊員在采訪前來大石板村體驗當地文化的游客
從“高山之巔”到“邛海之畔”,涼山州正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三變”改革聚力,鄉村“五個振興”并舉,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破釜沉舟揮大道,乘風破浪過雄關。千辛萬苦終不復,索瑪花開幸福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親眼見證了538萬涼山人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涼山而奮斗的決心和努力。
在火普村參觀時,團隊有幸見到了總書記2018年到訪時曾慰問過的吉地爾子一家人。在離開時,吉地爾子爺爺曾握住隊員的手反復叮囑道“你們是大學生,要再接再厲,對不起共產黨不行,對不起爸爸媽媽不行!”未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接力棒將交到我們手中,更需要我們每一位交大青年勇于砥礪奮斗,錘煉品德修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