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下鄉,賦能鄉村發展——西南石油大學“豆福千家”團隊三下鄉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在這一偉大指引之下,2024年7月12日至7月18日,西南石油大學“豆福千家”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10人,前往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底洞鎮普新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實踐活動讓青年了解非遺手工藝的文化歷史,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助力產業振興與鄉村富裕。
團隊成員抵達鄉鎮后,便立即與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緊密合作,著手開展大豆種植調研工作。隊員們不畏酷暑,逐戶走訪種植戶。每到一處,都與農戶們親切交談,詳細詢問大豆的品種選擇、種植密度、施肥灌溉情況以及收成預期等關鍵信息。幫助農戶們分析解決現有的大豆種植相關問題,大豆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農民的收入增長,更是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關鍵環節。

圖為隊員在田間調查大豆種植情況。莫雨任 供圖
團隊成員還運用專業知識,幫助村委工作人員設計科學合理的數據表格,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細致分類和記錄。他們不僅關注當下的種植數據,更著眼于長期的發展趨勢,分析過往幾年的數據變化,為制定精準的種植規劃提供有力支撐。
隊員們來到村委會與村委書記進行友好交流,深入了解到了當地的發展現狀,村委書記與隊員暢聊了底洞鎮的未來發展計劃,強調一定要以實踐助力鄉村發展。會談結束后,隊員們幫助書記打掃整理了村委會圖書館,切身體驗了一把大學生村官的生活。

圖為隊員在村委會與書記交流討論鄉鎮發展問題。莫雨任 供圖
非遺文化遺產見證歷史,承載歷史,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豆干非遺工藝亟待傳承發展,團隊來到了圣浦食品生產有限責任公司參觀學習,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豆干制作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的傳承現狀,并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路徑。
踏入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股濃郁的豆香撲鼻而來。經驗豐富的工匠們正熟練地操作著傳統工具,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精湛的技藝。從精選優質大豆,到磨漿、煮漿、點鹵,再到最后的壓制和切塊,每一道工序都嚴格遵循著古老的傳承,一絲不茍。

圖為隊員在工廠與技術人員學習非遺制作工藝。莫雨任 供圖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與工匠師傅們進行了深入交流。據了解,豆干制作這一非遺手藝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沖擊使得傳統手工制作逐漸式微,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便捷的工業食品,,傳統豆干制作工藝在殺菌保質方面較為落后,制約著傳統手工藝豆干的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傳承人的老齡化和稀缺也給這一技藝的延續帶來了巨大壓力。
隊員們根據實際調查到的數據和分析,不僅了解到了豆干非遺文化歷史,更結合底洞鎮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團隊成員積極與公司探討合作方案。一方面,計劃通過舉辦文化講座和體驗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豆干制作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拍攝制作精良的紀錄片和短視頻,通過互聯網廣泛宣傳,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將豆干非遺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圖為隊員與村委書記合影。莫雨任 供圖
并且加大投入,抓好基礎社會建設,發展非遺傳承人實體經濟,推進“特色豆干產業鄉鎮”建設和文旅結合發展,充分發掘產業魅力,開展線下豆干制作體驗店,讓青少年們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高標準建設打造成非遺精品承載地,以科技賦能產業振興帶動傳統豆干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三下鄉”社會實踐已落下帷幕,但積極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卻將永遠延續,服務鄉村、助力發展的腳步永不停歇。我們將帶著滿滿的收獲與感動,繼續前行,為鄉村的美好明天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