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塑料污染 共筑生態田園——「護水興農」助力綠色農業轉型暑期以來,西南石油大學“護水興農、綠動江淮”實踐團深入北彊,開展了一場以“減少塑料大棚污染,共建生態田園”為主題的環保宣傳活動。通過科普宣講、實地調研、手工實踐等形式,大學生們將塑料大棚的危害與綠色農業理念帶到田間地頭,助力農民科學應對“白色污染”。
塑料大棚的雙刃劍:增產與污染并存。“塑料大棚雖能保溫保水、提早作物上市,但殘留地膜正成為土地的‘隱形殺手’。”實踐團成員通過動畫演示和案例講解,向村民揭示了塑料大棚的潛在危害:
土壤污染:全國農田土壤中塑料微顆粒平均含量達每公斤70多個,部分地區超4萬顆,堵塞土壤孔隙,導致作物根系發育不良,玉米、蔬菜減產15%-59%。
農藥殘留加劇:地膜微塑料延長農藥降解時間,新疆棉田數據顯示,殘膜量每增加100公斤/公頃,棉花產量下降4%-19%。
健康風險:微塑料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我國蔬菜中鄰苯二甲酸酯(DEHP)含量是歐洲的4-17倍,威脅食品安全。
科技賦能宣傳:讓環保知識“接地氣”
為增強互動性,實踐團創新宣傳方式:
科普課堂:以“分類小能手”為主題,用卡通視頻講解垃圾分類,指導村民利用廢舊塑料瓶、紙盒制作環保筆筒,將“變廢為寶”理念融入日常。
實地調研:走訪2個行政村和1個種植基地,發現農村污水直排、垃圾轉運不及時等問題,形成《湯店村人居環境治理報告》,提出增設分類垃圾桶、推廣可降解地膜等建議。
政策解讀:結合《農用薄膜管理辦法》和成都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政策(補貼10元/公斤),講解政府補貼措施,鼓勵村民參與回收。
從“白色革命”到“綠色轉型”:農民的環保覺醒
“以前只知道地膜能增產,沒想到殘留危害這么大!”村民張大爺在聽完宣講后表示?;顒悠陂g,實踐團發放《塑料大棚污染防治手冊》200余份,收集問卷150份,推動村民簽署《減少塑料使用承諾書》。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壽光已試點生物降解地膜,河北等地通過“機械回收+人工撿拾”將農膜回收率提升至85%。這些案例讓村民看到希望:“只要政策到位,我們愿意改用可降解材料!”
青年行動:扎根鄉土的綠色實踐
此次活動是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縮影。正如西南石油大學實踐團成員所說:“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更要喚醒環保意識。”未來,他們計劃聯合當地政府建立“環保科普驛站”,持續跟蹤土壤修復效果。
結語
從“白色革命”到“綠色革命”,塑料大棚的治理需要政府、農民與青年的共同努力。當科技與責任同行,這片土地終將重現生機。

活動場景1
文/龔天翔
圖/劉子琛
審核/李言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