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態文旅的“工業傷疤”新生之路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來源:豐真真
7月5日,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走進馬鞍山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在這片被譽為“華東第一礦坑”的生態修復樣本中,觸摸工業文明的滄桑變遷,解碼“綠水青山”背后的教育價值。從機器轟鳴的鐵礦遺址到碧波蕩漾的“地質天坑”,調研團隊以實地走訪、文旅融合分析,見證了一座城市如何將生態傷痕轉化為發展勛章。
凹山的故事始于1912年。當民族工業的曙光初現,地質學家在此探明華東地區最大露天鐵礦,儲量超2億噸的“鐵礦石巨人”就此蘇醒。新中國成立后,凹山鐵礦成為馬鞍山鋼鐵廠的“工業糧倉”,“那時的凹山,爆破聲晝夜不息。”當地文史資料記載,鼎盛時期的礦坑深達215米,運輸鐵軌如蛛網密布,上萬工人在此揮汗如雨。礦車穿梭的畫卷背后,是生態環境的沉重代價:植被剝離、粉塵蔽日、廢石堆積成山……
轉折發生在2017年。隨著資源枯竭與生態紅線收緊,服役105年的凹山鐵礦正式閉坑。留下的巨型礦坑,如同一道裸露的傷疤,沉默地訴說工業文明的代價。
閉坑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調研團沿公園棧道下行,眼前的景象顛覆了傳統礦坑的荒蕪印象:峭壁斷面裸露著寒武紀至三疊紀的巖層,如同一部打開的“地球史書”;坑底蓄水形成的藍綠色湖泊與紅褐色巖壁交映,構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這里的地質剖面跨越5億年,是天然的科普教材。”調研團隊指導教師指出。公園通過標識系統將復雜的地質現象轉化為通俗知識——斷裂帶展示板塊運動痕跡,磁鐵礦層解釋礦石成因,甚至二戰時期日軍掠奪資源的爆破痕跡也被保留,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標本。
生態修復的科技力量更令調研團隊驚嘆。技術人員采用“階梯式整形+土壤重構”技術,在陡峭巖壁上種植耐旱植物;利用礦坑滲水構建濕地系統,吸引白鷺等多種鳥類棲息。公園建成后隨著植被覆蓋率的增大,公園內的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改善。通過采訪公園的管理人員,調研團隊了解到該公園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中小學生占比較大,體現出該公園在當今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價值。更深層的價值在于城鄉協同發展。周邊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售賣手工藝品年均增收3萬余元。“過去靠礦吃飯,現在靠景致富。”來自采訪時一位村民的感慨,折射出生態文旅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凹山的價值遠超旅游數據。”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在調研報告中強調,其核心啟示在于“如何將發展創傷轉化為教育資源”。公園內設置的“生態賬本”裝置令人深思:一側顯示歷年來開采的鐵礦石價值,另一側列舉同期環境治理成本,直觀呈現“先污染后治理”的沉重代價。
調研團隊離開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時,夕陽為礦坑鍍上金邊。這座跨越世紀的“大地雕塑”,不再只是鋼鐵榮耀的紀念碑,更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言書。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的此次調研,既記錄了一場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的共生實驗,也體會到了凹山地質文化公園當今寶貴的教育價值。(通訊員 豐真真 殷慧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