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德化,窯火薪傳,茶香與瓷韻交織。近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瓷之以恒”調研實踐隊,懷著對千年陶瓷文化的敬畏與助力鄉村發展的熱忱,走進泉州市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用七天時間扎根瓷鄉,在走訪、交流、科普活動中,觸摸傳統工藝的溫度,書寫青春實踐的篇章。
心手相牽,共話發展方向
“瓷之以恒”實踐隊抵達蔡徑村后,聯合三班鎮領導、蔡徑村兩委舉行了三下鄉實踐活動開營儀式。儀式上,三班鎮鎮長系統介紹了當地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了當前產業面臨的生產經營困境和年輕一代技藝傳承難題。隊員們認真傾聽、詳細記錄,在與村干部的深入交流中,進一步明確了“挖掘瓷文化內涵、助力技藝傳承、服務鄉村教育”的實踐方向。
圖為開營儀式上三班鎮鎮長發表講話
品古法傳承,觀科技賦能新篇
月記窯,這座薪火相傳、跨越四個世紀的柴燒龍窯,靜臥在德化蔥蘢的山麓間。作為德化窯的"活化石",它見證了"中國白"沿海上絲路遠播四海的壯美史詩。在月記窯旁,非遺傳承人全神貫注,以細膩筆觸與精妙手法,為素坯上釉繪圖,盡顯“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工匠精神。隊員們由此深刻認識到傳統技藝是德化白瓷的根脈,在新時代更需悉心呵護、傳承發揚。
圖為非遺傳承人為素胚上釉繪圖
為深入了解傳統陶瓷產業的創新發展,實踐隊還先后走訪了福興茗玉陶瓷有限公司和陸升集團,實地考察科技創新為傳統陶瓷產業帶來的變革。在福興茗玉陶瓷工廠,實踐隊員在參觀以及和企業負責人的交談中得知,相比于傳統的柴燒窯,電窯設備憑借精準的溫控系統和高效的燒制流程,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此外,機器壓坯技術的投入使用,在完美傳承德化白瓷"白如雪、潤如玉"特質的同時,實現產能翻番,帶動當地百余個就業崗位,為鄉村振興注入產業動能。
圖為福興茗玉陶瓷工廠電窯
陸升集團則通過智能制造推動陶瓷產業高端化發展。企業打造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將傳統制瓷工藝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從原料配比到成品燒制的全程可控。在集團展廳參觀過程中,實踐隊系統考察了不同時期的產品特征,深入探究德化白瓷隨時代演進的轉型升級路徑。如今,德化白瓷已實現從日常用品到藝術珍品的價值躍升,產品附加值顯著提高,為當地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板。
圖為講解員向實踐隊介紹陸升集團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
傳承瓷韻,培育鄉村振興新苗
此外,為助力德化鄉村振興,實踐隊還在蔡徑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瓷文化傳承活動。通過"知識講解+趣味競賽"的創新形式,隊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述德化白瓷的千年歷史與獨特工藝,并組織趣味知識競答來鞏固孩子們的學習成效。活動現場,孩子們踴躍參與,將瓷文化知識娓娓道來。活動聚焦蔡徑村適齡學童,通過互動體驗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德化白瓷的獨特魅力,在寓教于樂中增強文化認同感,喚醒傳承保護意識。
圖為瓷文化知識競賽環節小朋友踴躍參與
圖為實踐隊和小朋友們合影
素坯載道千秋藝,青衿傳薪萬里程。實踐隊立足瓷都文化底蘊,展開一系列調研活動,從探尋傳統工藝傳承,到見證科技賦能產業升級,再到培育下一代文化傳承者,實踐隊的每一步都踐行著‘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囑托,助力千年"中國白"在新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