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學子三下鄉:探尋濉溪古跡,傳承歷史文化——淮北濉溪縣名勝古跡調研與宣傳
(通訊員 禹天樂 張文杰)濉溪縣作為皖北地區歷史文化重鎮,境內留存臨渙古城墻、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文昌宮等眾多珍貴古跡,承載著千年文脈與紅色記憶。為挖掘地方文化價值、助力文化遺產傳承,2025年7月,淮北師范大學“探尋濉溪古跡,傳承歷史文化”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淮北市濉溪縣開展為期兩周的名勝古跡調研與宣傳活動,以青春力量喚醒古跡活力。
立足專業優勢,精準制定實踐方案
實踐前期,團隊成員查閱《濉溪縣志》《臨渙古城保護規劃》等史料,梳理出“古城遺址+紅色地標+民俗載體”三大調研方向。結合歷史學、新聞學、美術學等專業特長,設計“實地勘察記錄+史料考證分析+多元宣傳推廣”的實踐路徑,為調研活動奠定扎實基礎。
踏訪古跡遺址,觸摸歷史溫度
在臨渙古城墻遺址,隊員們手持卷尺、無人機等工具,沿城墻逐一記錄現存段落的高度、寬度及破損情況,繪制簡易保護示意圖;同時走訪城墻周邊居住的老人,收集“古城門傳說”“城墻防御故事”等民間記憶,填補史料記載空白。在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與文昌宮,隊員們跟隨講解員重溫“運籌帷幄定淮海”的革命歷程,用錄音筆記錄紅色故事,用相機定格舊址內的珍貴文物與歷史場景,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多維宣傳推廣,讓文化“活”起來
調研之余,團隊在濉溪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臨渙古鎮商業街開展宣傳活動。隊員們搭建“濉溪古跡文化展臺”,通過手繪古跡地圖、播放調研紀錄片,向居民與游客普及古跡歷史;設計“古跡知識問答”互動環節,發放印有臨渙古城、文昌宮圖案的文創書簽,吸引近百名群眾參與。此外,團隊還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發布“跟著淮師學子逛古跡”系列短視頻,其中《臨渙古城墻的千年守護》單條視頻播放量超10萬,讓濉溪古跡走進更多人視野。
據悉,此次實踐活動共完成3處重點古跡的詳細調研報告,收集民間故事20余則,制作宣傳物料500余份。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聯合濉溪縣文旅局,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古跡保護建議手冊”與“青少年古跡研學手冊”,持續推動濉溪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讓千年古跡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圖為隊員在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拍攝紅色文物,記錄歷史細節。成員:張文杰 供圖

圖為隊員在臨渙古城墻遺址測量記錄,繪制保護示意圖。成員:禹天樂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