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農林大學“瓷”之以恒實踐隊奔赴泉州市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拉開了三下鄉德化白瓷“解碼瓷都,智造未來”調研活動的序幕。
實踐隊成員通過參觀月記窯,體驗手工拉坯,走訪家庭手工作坊調研瓷工藝問題,在凝視中觸摸白瓷溫潤,在探訪中探尋匠心傳承,深入剖析技藝發展瓶頸,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在村書記的親自帶領下,團隊成員率先抵達月記窯址。入眼所及的是古舊的窯房,歲月斑駁的痕跡述說著往昔的故事。穿過400年的時空,遇見月記窯。沿著石板路前行,依山傍土,緩緩而上,蜿蜒如龍,向火而生。
通過當地經驗豐富的老窯工介紹:“這是一條至今還在燒的古龍窯,長達數十米,燒制六十個小時,三天后方可打開,每一個窯都是古法柴燒。”燒出來的瓷器釉色溫潤,微微泛黃的煙清色澤里,蘊含著古樸和深邃。

圖為老窯工正在切據柴木
觀察了解制瓷一系列流程下來,實踐隊成員們紛紛震撼。“以前只知德化白瓷溫潤如玉、色澤清透,竟不知其制作工序如此細致。”光是塑性、上釉、燒制、打磨就要花費諸多物力。“德化白瓷不愧為中國白!”團隊成員小李同學感慨道。

圖為老窯工正在復盤統計燒制個數
陶藝傳承人小蔡為實踐隊員現場演示手工拉坯技藝,生動展現了陶瓷制作的關鍵初始環節。她憑借嫻熟的專業手法,通過精準的“一扶一壓”,使陶泥在轉盤上逐步成型,一件陶瓷器的雛形漸漸清晰可見。此次展示不僅是一場技術教學的示范,更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入闡釋。隊員們通過近距離觀摩與實操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認同,切身感受到傳統手工藝蘊含的技藝魅力與文化價值。

圖為陶藝師傅正在手拉坯
團隊成員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傳統柴窯與現代電窯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別,二者無優劣之分。柴窯釉面呈現溫潤古樸的質感、木材灰燼與火焰作用形成的效果不可復刻,柴窯技藝列屬非遺名錄需堅持傳承;而電窯通過天然氣或者電力進行燒制,可精準控溫,成品率相對較高,關鍵是單位能耗成本僅為柴窯的1/5至1/3,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融合推動,如今數字技術賦能瓷都綠色產業發展行穩致遠,擦亮綠色瓷都名片。
問及月記窯如今的產銷情況,村支書陳燕萍表示:“月記窯的陶瓷主要是外銷,但今年銷量訂單相比尤為少,最近是淡季,其中美國關稅戰對此也有較大的影響。”國際環境對蔡徑村的影響尚且如此,更遑論國家整體經濟,因此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升級,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同時擴大內需市場,培育新興產業,解碼瓷都智造未來,綠色瓷都健康發展?!?

圖為實踐隊成員月記窯前合照
“火與土的共舞,是跨越時光的浪漫。”踏入德化,探尋瓷都,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次深入窯廠、貼近民眾,才發現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村民們解決一個個具體難題。”結束調研時,團隊成員小王同學在日記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