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承路徑,近日,西南石油大學千編萬化暑期社會實踐隊在2025年7月1日走進成都市新都區新繁棕編文化體驗館,開展以 “觸摸棕編匠心,傳承非遺文脈” 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棕編展品、對話非遺傳承人、親手學習創作,在指尖的經緯交錯中,感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活力。?
一、沉浸式參觀:在展品中讀懂棕編的百年文脈
?
新繁棕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 “選材精良、編織精巧、形態逼真” 的特點聞名遐邇,至今已有 300 余年歷史。千編萬化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抵達體驗館后,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開啟了沉浸式參觀之旅。?
圖為館內棕編作品展示。袁曉敏 供圖
體驗館內,各類棕編作品琳瑯滿目,從傳統的生活用具到創意十足的藝術擺件,全方位展現了新繁棕編的技藝高度與創新成果。展柜中,直徑不足 10 厘米的 “棕編蟈蟈籠” 紋理細密,籠身鏤空處均勻對稱,放入手指輕晃,還能聽到篾條碰撞的清脆聲響;墻上懸掛的 “棕編孔雀開屏” 作品長達 1.2 米,孔雀的尾羽層次分明,每一根 “羽毛” 都通過不同的編織技法呈現出漸變效果,陽光透過展館玻璃灑在作品上,仿佛孔雀正展翅欲飛。此外,融合現代審美的 “棕編文創系列” 更讓成員們眼前一亮 —— 棕編材質的書簽印著新繁古鎮的地標圖案,棕編與布藝結合的手提包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還有造型可愛的棕編生肖掛件,成為年輕游客喜愛的 “網紅產品”。?
“沒想到一片普通的棕櫚葉,能在匠人手中變成這么多精美的作品!” 大家在參觀時不禁感嘆。工作人員介紹,館內收藏的近千件展品,涵蓋了新繁棕編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藝風格,其中多件作品曾在全國非遺技藝展演中獲獎,“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藝的載體,更是新繁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化的堅守的見證。”?
二、深度對話:聽潘師傅講述棕編的傳承與創新
?
為更深入了解新繁棕編的傳承現狀與發展規劃,實踐團隊長王興宇代表團隊,對新繁棕編文化體驗館的潘福東潘師傅進行了專題采訪。潘師傅從事棕編技藝傳承與教學工作已 20 余年,親身經歷了新繁棕編從 “養在深閨人未識” 到 “走向全國受青睞” 的轉變。?
圖為王興宇隊長采訪潘師傅。魏正坤 供圖
采訪中,潘師傅首先回顧了新繁棕編的歷史脈絡:“新繁地處成都平原,自古盛產棕櫚,當地村民祖輩以編棕為業,最初編的是背簍、斗笠等生活用具,后來逐漸發展出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的技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繁棕編曾遠銷海外,成為出口創匯的特色產品。” 談及傳承困境,潘師傅坦言,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普及,傳統棕編曾面臨 “年輕人不愿學、市場需求減少” 的難題,“最困難的時候,整個新繁能完整掌握復雜棕編技藝的匠人不足 10 人。”?
不過,近年來在政府扶持與社會關注下,新繁棕編迎來了 “新生”。潘師傅介紹,目前體驗館已與當地中小學合作開設 “棕編興趣課”,累計培養青少年愛好者超 5000 人;同時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參與文創設計大賽等方式,讓棕編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去年我們的線上訂單突破 3 萬單,其中 80% 的消費者是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這讓我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希望。”?
“您認為大學生能為棕編傳承做些什么?” 面對隊長王興宇提出的問題,潘師傅表示,大學生思維活躍、熟悉新媒體傳播,希望更多學子能參與到棕編的 “年輕化轉化” 中,“比如幫我們設計更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用你們擅長的方式講好棕編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新繁棕編、喜歡新繁棕編。”?
三、親手創作:在實踐中感受匠心的溫度?
參觀與采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迎來了最期待的環節 —— 棕編技藝學習。體驗館特別安排了資深棕編老師,為成員們開展 “棕編入門教學”,從棕櫚葉的處理、篾條的撕制,到基礎紋樣的編織,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
“撕篾條要順著葉脈的方向,力度要均勻,太用力會斷,太輕則篾條粗細不一。” 老師一邊演示,一邊手把手糾正成員們的動作。起初,不少成員因掌握不好力度,剛撕好的篾條頻頻斷裂;學習 “交叉編織” 技法時,又因分不清篾條的上下順序,導致作品松散變形。但大家沒有氣餒,反復拆解、重新編織,老師也逐一進行針對性指導。?

圖為全體成員在精心制作棕編作品。魏正坤 供圖
經過近 2 小時的學習與練習,成員們逐漸找到手感。從簡單的 “棕編小籃子” 到造型可愛的 “棕編小動物”,每個人都專注于手中的篾條,展館內只剩下篾條摩擦的細微聲響。
四、作品評選:以 “最佳螞蚱” 致敬匠心?活動最后,實踐團開展了 “最佳棕編作品” 評選活動。成員們將自己的作品一一陳列,通過匿名投票的方式,選出大家心中最優秀的作品。經過緊張的投票與計票,成員李雨典創作的 “棕編螞蚱” 以全票當選 “最佳作品”。?
李雨典的 “棕編螞蚱” 體長約 8 厘米,螞蚱的頭部采用 “圓形編織法”,雙眼用黑色絲線點綴,顯得靈動有神;身體部分通過 “螺旋編織” 呈現出分段效果,腹部的紋理清晰可見;最精巧的是螞蚱的后腿,采用 “立體編織法”,腿部肌肉線條飽滿,關節處可靈活彎曲,整體造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躍起來。?

圖為成員李雨典的優秀作品展示。李雨典 供圖
“為了編好這只螞蚱,我在學習時特意觀察了老師的手法,回家后還查了螞蚱的真實形態,反復調整細節。” 李雨典分享創作心得時說,“通過這次創作,我不僅學會了棕編技藝,更體會到匠人‘慢工出細活’的耐心 —— 每一根篾條的擺放、每一次編織的力度,都藏著對技藝的敬畏。”?

圖為全體成員與潘師傅的合照。魏正坤 供圖
此次新繁棕編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觸摸了非遺的溫度,更讓大家在參與中明確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責任。實踐團隊長表示,未來團隊將整理此次活動的影像資料與采訪內容,通過校園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渠道進行推廣,同時計劃與新繁棕編文化體驗館建立長期合作,持續參與棕編文創設計與宣傳工作,“我們希望用青春的力量,讓更多人關注非遺、熱愛非遺,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通訊員 袁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