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鄉村振興路,繪就宜居宜業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5-08-28 關注:
來源:陶辛村生活經歷
陶辛自然村村委會:深耕鄉村振興路,繪就宜居宜業新圖景
水鄉澤國孕生機,荷韻飄香富鄉村。近日,淮師學子走進位于長江支流青弋江畔的陶辛自然村,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對該村村委會推動鄉村發展的實踐展開深入調研。調研發現,在村委會和群眾的不懈努力下,陶辛自然村立足資源稟賦,在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村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黨建引領強根基,班子實干聚民心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著來,才能辦得合民心、順民意。” 陶辛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在座談中表示。調研了解到,該村村委會組織架構健全,村委會成員分工明確,涵蓋黨建、農業生產、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
在決策機制上,村委會始終堅持 “民主協商” 原則。此前村莊旅游項目規劃期間,村兩委先后 3 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收集意見建議 20 余條,最終確定的 “荷塘觀光 + 民俗體驗” 發展方向,既貼合村莊實際,又贏得村民廣泛支持。而在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中,“專人負責、定期匯報、群眾監督” 的執行機制,讓各項任務高效落地。如今,走進陶辛自然村,干凈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民居、生機盎然的荷塘,處處彰顯著村委會的實干成效。
產業賦能促增收,多元發展破瓶頸
以前種荷花只能賣蓮子,現在不僅能觀光,還能加工成藕粉、荷花茶,收入翻了好幾倍!這句話道出了陶辛自然村產業發展的變遷。
調研發現,村委會以 “特色產業” 為抓手,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一方面,成立陶辛荷花產業研究院,引入 10 余個荷花新品種,創新 “荷塘養魚、蓮下種藕” 的混合種養模式,建成蓮子加工廠,讓 “荷經濟” 從 “種植端” 延伸至 “加工端”“銷售端”。每年夏季荷花季,千畝荷塘吸引游客超 數萬人次,帶動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增收。
另一方面,村委會積極擁抱 “科技賦能”,建成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基地依托物聯網系統,實現溫度、濕度、水肥的智能化調控,葡萄產量提升 20%,農藥使用量減少 30%。如今,數字農業基地與荷塘景觀、農家樂串聯,形成 “觀光 + 采摘 + 體驗” 的鄉村旅游線路,成為周邊游客的 “打卡地”。
文化生態雙發力,繪就鄉村新畫卷
“每年端午的龍舟賽、春節的馬燈舞,都是我們村的‘保留節目’,不僅熱鬧,還能讓年輕人記住老祖宗的文化!” 村民李大爺笑著說。調研中,陶辛自然村的文化活力令人印象深刻。村委會既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定期舉辦龍舟賽、馬燈舞等民俗活動,修繕村附近古廟宇等文化遺跡。
生態保護同樣是村委會工作的 “重中之重”。為守護水鄉生態,村委會開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專項行動,推廣有機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引導農戶轉變生產方式。如今,陶辛自然村的宗潭濕地恢復生態活力,成群鳥類在此棲息,村莊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良,“水清、岸綠、景美” 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直面挑戰謀發展,鄉村振興再出發
盡管成效顯著,但調研也發現,陶辛自然村在發展中仍面臨 “人才短缺”“旅游淡旺季明顯” 等挑戰。對此,村委會已開始謀劃解決方案:探索開發 “春季油菜花觀賞、秋季采摘節、冬季民俗體驗” 等四季旅游產品,破解 “夏季熱鬧、四季冷清” 的難題。
從調研情況來看,在村委會的帶領下,陶辛自然村正以堅實的步伐,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穩步前行,一幅宜居宜業的鄉村新圖景,正在這片水鄉大地上徐徐鋪展。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