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7月5日,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隴上西柚”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開展為期11天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從國家"西部計劃"和"三下鄉"政策精神的學習者轉變成政策落地的踐行者,基層需求的傾聽者,青春力量的奉獻者。隴上西柚實踐活動隊為同學們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在“初見破冰會”活動中,“姓名接龍”引得大家的笑聲陣陣,才藝表演精彩紛呈;在“聽課見習營”活動中,隊內成員走進當地課堂,感受鄉村課堂特有的活力與溫度:在“西柚西行·情系隴原”活動中,隊內成員堅守校訓精神,將學校的學科特色與實踐服務深度融合,讓“知行合一”的校風在實干中發光;在“西柚隴原能源課”活動中,隊內成員把能源石油知識從實驗室搬到支教課堂,在互動中串聯起能源與生活的關聯。從初次破冰時的拘謹試探,到聽課見習時的默契配合,再到“西柚西行”里共繪鄉土畫卷,最后在能源課堂上點亮科學星火——實踐隊隊員與孩子們的相遇,是雙方成長道路上舍不得磨滅的印記,同時,這份記憶會永遠在隴原大地與石大校園情中緩緩流淌。
6月25日上午,實踐活動隊來到白銀市平川區第五中學,在胡立平老師的介紹下,了解到學校建于1972年,是平川區建校歷史最長的中學,也榮獲“甘肅省交通安全文明學校”,“白銀市園林化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自建校以來,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1408名,學生參加全國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等各類競賽獲獎329人次。
25日下午開啟了“四步走”方法的第一步——調研分析:通過實地調查、同學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為后續幫扶提供依據。先開啟的破冰活動中,姓名接龍的游戲讓現場笑聲不斷,學生們絞盡腦汁記住前面同學的名字,小組才藝展示更是百花齊放,有唱歌的,有朗誦的,原本陌生的面孔迅速熟絡起來。下午的學科摸底測試,學生們認真作答,實踐隊成員則在一旁觀察,為后續教學做準備。校園參觀時,實踐隊成員與學生邊走邊聊,“你平時喜歡上什么課呀”“對哪些知識特別感興趣呢” ,深入了解大家的興趣與需求。

圖為“破冰日活動”當天實踐團隊員和當地學生的見面交流合影 安康 攝
在晚上的隊內總結會議中,隊員們了解到學生們對于能源、石油這類知識的了解還比較淺顯。決定從以下三方面來介紹一、從生活場景切入,建立關聯;用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舉例,比如汽車加的汽油、家里做飯用的天然氣,都是石油或能源的產物,讓他們知道這些資源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簡單說明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像衣服的化纖面料、塑料用品等很多東西都來自石油,拉近抽象概念和生活的距離。二、用直觀方式講解基礎概念;用圖片或簡單動畫展示石油的開采過程(比如鉆井平臺)、能源的分類(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通過小故事或互動問答,比如“如果沒有石油,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引導他們思考資源的重要性。三、融入環保與節約意識;簡單介紹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節約能源的小方法,比如隨手關燈、綠色出行,讓知識傳遞更有現實意義。
成員們按照計劃一步一步進行學校宣講,心理壓力紓解,職業規劃講座,才藝表演,小組辯論賽和結營儀式等行程規劃。

圖為隊員和學生進行下象棋益智游戲,安康 攝

圖為隊員給學生們進行學校宣傳,邢立曄攝
最讓隊員影響深刻的是在講解石油時孩子們的追問和回答,在講解石油形成與開采的課堂上,當隊員用動畫演示完油田鉆井平臺的工作原理后,一個學生舉手站起來說到“老師,石油要是用完了,咱們以后怎么辦啊?”沒等隊員回答,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可以找別的東西代替呀!就像現在路上的電動車,不用汽油也能跑!”這個答案讓教室里炸開了鍋,隊員說道,這個問題特別好,就像咱們吃的米飯,一茬一茬種出來才夠吃,石油卻像埋在地下的陳年稻谷,挖一點就少一點,但大自然給了我們其他禮物——你們看,太陽每天升起,風能吹遍山野,這些都是用不完的‘新能源’。我們就要學會用太陽能、風能這些‘新能源’,同時好好保護剩下的資源——比如少開一天車,多乘一次公交;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不讓電白白浪費。
在“能源榜樣”課堂上,隊員為35名學生講述王進喜與鐵人精神的故事。隊員通過老照片、史料片段與互動問答,將這段工業史上的奮斗故事轉化為學生們能理解的成長教材。“大家看這張照片,1960年的大慶油田,零下30攝氏度的天氣里,這位叔叔正跳進結冰的泥漿池。”隊員舉起一張黑白歷史照片,指著畫面中渾身沾滿泥漿的身影介紹,“他叫王進喜,當時鉆井設備的泥漿循環系統出了故障,為了不讓鉆井停工,他帶頭跳進冰冷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整整堅持了三個多小時。”
“為什么不用機器呢?”一名學生舉手提問。隊員拿出提前準備的鉆井設備簡易模型解釋:“那時候國家剛起步,既缺設備又缺技術,大慶油田的開發全靠人拉肩扛。王進喜帶領工人用撬棍撬開凍住的水管,用人力把幾十噸重的鉆井機挪到井位,硬是在荒原上打出了第一口噴油井。”在展示王進喜帶傷工作的史料圖片時,隊員補充道:“他的腿被砸傷后,醫生要求臥床休息,但他拄著拐杖每天到井場指揮,說‘我是隊長,井不出油,我躺不住’。就是這樣的勁頭,讓大慶油田在短短幾年里建成投產,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課堂最后,隊員將話題引向現實:“現在我們有了先進的鉆井平臺,不用再靠人跳進泥漿池,但王進喜叔叔身上的精神沒變——遇到困難不退縮,為國家做事肯拼命。就像你們學習知識,將來為祖國找能源、護能源,這就是在傳承鐵人精神。”下課鈴響后,不少學生仍圍著講臺追問“王進喜叔叔后來還發現了哪些油田,他后來怎么樣了呢”。該校教師表示:“這些故事比課本里的道理更鮮活,孩子們不僅記住了一個名字,更懂了‘奮斗’兩個字的分量。”

圖為實踐隊成員聽課,支建盛攝
隨著最后一堂課的鈴聲落下,這次支教活動也畫上了句點。看著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從最初對能源、石油的懵懂,到如今能說出“太陽能可以發電”“石油能變成塑料袋”,隊員們知道,那些關于科學與世界的種子,已悄悄播撒在他們心間。
離別時的擁抱、作業本上稚嫩的感謝,都是這段旅程最珍貴的禮物。或許實踐隊帶來的知識有限,但希望這份“走出課堂看世界”的好奇,能陪伴他們繼續探索未知。愿這些孩子像破土的新芽,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未來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理解世界、改變世界。我們不說再見,只盼下次相遇時,能看到他們眼中更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