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4 關注:
來源:湘潭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數”說萬物暑期社會實踐團
生態保護是關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科技則為這一命題提供了精準破題的鑰匙。8月12日,陽光社區活動中心內,一場承載著科技守護生態理念的宣講活動在此開展。剛從永州“千年鳥道”科研一線返回的湘潭大學學子們,繼湘大社區首講后,帶著三天實地調研的豐碩成果與對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深度思考,湘潭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數”說萬物暑期實踐團成員走進陽光社區,而這只是他們系列宣講中的一環,后續還將走向更多地方,持續傳遞用“科技建模”守護這條古老遷徙通道的故事。
活動現場,數十幅由團隊成員在永州親手拍攝的高清鳥類攝影作品組成的展板環繞四周。四海坪濕地的蒼鷺、白鳲洞密林的畫眉、竹林上空盤旋的飛鳥,以及紅外鏡頭下的夜鳥,這些影像直觀呈現了“千年鳥道”的生物多樣性。實踐團成員在展板旁為居民做著初步講解,讓大家對這條鳥道的生態圖景有了初步認知。
上午九時,宣講在居民的關注中正式開始。一段紀實短片率先將大家的視線引向數百里外的永州山水:無人機鏡頭下,郁郁蔥蔥的山巒與波光粼粼的濕地構成壯闊棲息地;高倍望遠鏡捕捉的細節里,林間覓食的鳥兒、水面游弋的水禽清晰可辨;而白鳲洞觀測站的紅外夜視影像,更讓漆黑夜幕下的夜行性鳥類活動得以呈現。這些畫面讓居民直觀了解到,實踐團正是通過這些科技手段,在三天時間里深入觀察記錄著“千年鳥道”的自然奧秘。
短片結束后,主講人切換至PPT,系統講述團隊的科學發現。他強調,在四海坪、白鳲洞、竹林三個觀測站的密集工作,核心是運用科學方法獲取一手資料。其中包括在四海坪采集的鳥類糞便、各觀測點收集的植物葉片及不同水域的水體樣本,共計20多份。“這些樣本承載著關鍵生態信息,”主講人解釋道,“回到學校后,我們將結合觀測站記錄的海量鳥類活動數據,運用專業數學模型分析,揭示鳥類種群數量波動、棲息地選擇偏好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為守護‘千年鳥道’提供精準科學的決策依據。”
宣講的核心內容聚焦于“科技建模如何賦能‘千年鳥道’守護”。主講人分享了團隊在三個觀測站驗證的現代技術手段:在白鳲洞,紅外監測設備如同“暗夜之眼”,能24小時無間斷、無干擾地記錄夜行性鳥類活動規律,填補了傳統日間觀測的空白。“這些夜間行為數據,是構建更完善生態模型的關鍵拼圖。”主講人說道,這些技術的應用,讓生態保護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
近兩小時的宣講在熱烈掌聲和持續討論中落下帷幕。學子們不僅將“三下鄉”期間的調研成果從湘大社區帶到陽光社區,普及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更傳遞了“科技建模,智能守護”的理念。他們表示,將繼續深耕永州調研數據,完善分析模型,深化與永州市林業局的協作,讓科技守護“千年鳥道”的愿景在系列宣講與持續實踐中逐步照進現實。在生態保護的道路上,青春力量正以科技為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