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土高原的風拂過秦川大地,當農民的筆觸在時代紙上留下印記,陜西農民文學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探尋前行之路。為深入探尋陜西新時代農民寫作發(fā)展現狀,挖掘農民文學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的價值,近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實踐團先后赴咸陽市秦都區(qū)、西安市鄠邑區(qū)及灞橋區(qū),開展了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專訪作家與農民詩人、參加詩歌鑒賞活動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探尋農民寫作的獨特價值、現狀及發(fā)展路徑,了解其對鄉(xiāng)土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對“拇指作家”這一新興創(chuàng)作群體的看法,為農民寫作者和“拇指作家”的發(fā)展提供借鑒與思考,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多元發(fā)展增添視角。
咸陽探路:直面認知壁壘與創(chuàng)作堅守
實踐團首站來到咸陽市秦都區(qū),在街頭巷尾的問卷分發(fā)中,觸摸農民文學的大眾認知溫度。“農民文學?就是農民寫的東西吧?”多數受訪者的回答,揭示出一個現實:盡管咸陽農民作家層出不窮,但市民對農民文學的認知仍停留在字面意思,普及程度較淺。這份調研結果,如一面鏡子,照見農民文學宣傳速度慢、深度淺的現狀,也為后續(xù)傳播路徑指明了方向。
實踐團成員通過與作家凌曉晨關于關中文化與農民寫作的熱烈探討,感受到在文學創(chuàng)作者眼中的農民文學的思想厚度。他首先強調黃土高原的雙重意義:“在地理意義上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地,在文化意義上是華夏民族的根脈。”談及“農民作家”這一標簽,他直言反對:“身份不代表知識,身份不代表文學水平。”對于農民文學的發(fā)展,他提出具體路徑:改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增加獎勵層次、宣傳個人貢獻。而關于文學的核心,他凝練為三個問題:“愛在哪?情在哪?生活的希望在哪?”他將優(yōu)秀作品比作萬花筒,“要折射出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象征性,具有超越時代的社會價值”,并否認人工智能對文學的輔助作用。最后,他對實踐團成員寄語:“以‘善良’為根本,追求真、善、美全面發(fā)展,學會團結與熱愛他人。”一問一答間,實踐團讀懂了農民文學在堅守本真與突破偏見中的韌性。
鄠邑賦能:碰撞詩歌韻律與鄉(xiāng)土情懷
隨后,實踐團轉赴西安市鄠邑區(qū)西郊村,在陜西農民詩歌學會主辦的校村聯動活動中,感受農民詩歌的鮮活力量。這場高朋滿座的歡迎會,以實踐團成員朗誦苦果《走農家路,讀農家詩,吃農家飯》拉開序幕,又在各位詩人的詩歌朗誦中落下帷幕。
活動后的家訪,更添對農民詩人的深刻理解。劉英桃老師用質樸話語講述創(chuàng)作緣起:因幫忙打掃衛(wèi)生“被迫”投稿,在核酸檢測時觀察到人們打招呼方式的細微變化,靈感涌動寫下第一篇作品,從此與詩歌結緣。她以《曬麥》為例,強調碎片化時間里靈感迸發(fā)的關鍵,其作品多圍繞家庭,充滿生活氣息。
苦果老師的故事則更顯厚重。筆名源于一段失敗的婚姻,卻在創(chuàng)作中被賦予新的意義。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體裁多樣,“都是有感而發(fā)的結晶,飽含真情”。他認為文學需“與時俱進”,內容與傳播方式都應多元。談及農民詩歌發(fā)展的困境與對策,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智能平臺,題材深入生活,寫作需靜下心來打磨,而非一蹴而就。”從他身上,實踐團看到了農民詩人對土地的熱愛與對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苦果、楊民社老師的合照 岳思瀅攝
灞橋謀遠:梳理發(fā)展脈絡與未來路徑
緊接著,實踐團抵達西安灞橋區(qū),在洪慶文化藝術學會的展廳里,觸摸農民文學的發(fā)展脈絡。路桄暢副會長邀請成員們參觀學會作家的文學作品、書法家的書法作品、藝術家的繪畫作品——美輪美奐的意境、優(yōu)美的筆觸、貼近生活的內容,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訪談中,路桄暢老師從《詩經》講起農民詩歌的起源,細數其在不同時代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而無論哪一代,“鄉(xiāng)土情懷”都是不變的底色。談及現狀與困境,他一句“陜西黃土高原太深,人一腳踏進去,好多優(yōu)秀作品被埋沒,缺乏機遇與靈性”道盡艱辛。對于“拇指作家”這一新興群體,路桄暢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用手機語音記錄靈感,將人工智能作為輔助工具。他強調需辯證看待人工智能與融媒體,警惕部分創(chuàng)作者為流量忽視深度。在他看來,優(yōu)秀作品需具備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人文關懷的正義引導、音樂美意象美語言美、多角度描述與思考等特質,“創(chuàng)作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欲望感”,而詩歌情懷應是民族情節(jié)、人文關懷、對社會和宇宙關愛的融合。這番話讓實踐團明白,優(yōu)秀作品需數千次打磨,關乎文化底蘊與人文高度的積淀。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楊民社、路桄暢等合影 賴嶼楦攝
三天行程,三地足跡,實踐團用腳步丈量出陜西農民文學的“守正創(chuàng)新”之路:咸陽的問卷映照著認知壁壘,鄠邑的詩歌吟唱著鄉(xiāng)土情懷,灞橋的脈絡勾勒著未來路徑。從凌曉晨的思想啟迪到苦果、劉英桃的創(chuàng)作堅守,再到路桄暢的發(fā)展洞察,實踐團不僅見證了農民文學的現狀與困境,更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們對土地的赤誠。未來,團隊將以調研成果為基,推動農民文學與時代接軌,讓黃土地上的文字之花,在文化傳承的土壤中綻放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