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至7月7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春桐護河科普團”的19歲青年們,帶著標本夾與科普手冊,在黃河岸邊用14天書寫成長篇章。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團隊赴鄭州、開封、南陽等縣區,以“生態研學+科普宣講+紅色教育”模式,開展生物多樣性調研、生態普法及鄉村文化探訪,用實踐服務國家戰略,彰顯青年擔當。
從"課本學霸"到"濕地偵探":原來科學要踩進泥里
課本里說的'植被群落恢復',是腳底下能踩出蘑菇的松軟土地,是草葉上還沒干的晨露打濕褲腳的冰涼。"這是隊員在開封柳原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記下的第一筆感悟。
首站勘察時,大家還帶著實驗室里的"精致范兒":白手套小心翼翼捏著記錄本,生怕泥土弄臟標本袋。可跟著執法大隊的李隊長巡護時,對方一腳踩進沒過腳踝的濕地,指著遠處一群白鷺說:"看它們的糞便顏色,就知道這片蘆葦蕩的魚蝦夠不夠吃。"
那天的普法課也很"接地氣"。在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處,隊長沒念法條,而是指著岸邊的防浪林問:"知道為啥偷砍一棵柳樹要罰兩千?這樹根在水下盤成網,能抵半米高的浪頭。"隊員們突然發現,那些背過無數遍的"生態保護",原來就藏在泥土的氣息里、白鷺的翅膀上。
治黃博物館里的"時空對話":00后看懂了爺爺的故事
在開封黃河河務局的展廳里,隊員對著一臺銹跡斑斑的"手搖報警器"發了呆。"這玩意兒比我爺爺歲數都大。"解說員笑著為我們經行詳細介紹,大家瞬間挺直了腰——這是老一輩治黃人汛期時的"沖鋒號"。
從民國時期的羊皮筏子,到如今能實時監測水位的衛星遙感系統;從靠人拉肩扛筑堤壩,到用無人機巡檢裂縫……看著玻璃柜里泛黃的防汛日志上"雨下了三天三夜,人守了三天三夜"的字跡,再對比現代調度中心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原來'守護'這兩個字,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接力棒攥熱的溫度。
夜探保護區:當"生物盲"變成"蛙類專家"
"別碰!這是花背蟾蜍,皮膚腺有毒!"深夜的南陽恐龍蛋化石群保護區里,隊員壓低聲音喊住同伴。三天前,他還分不清青蛙和蟾蜍的叫聲,現在卻能憑著"咕—咕—"的節奏,判斷出5米外藏著一只黑斑側褶蛙。
白天頂著38℃高溫走樣線,防曬霜在汗里化了又補;晚上舉著手電筒在草叢里蹲守,蚊蟲在臉上結"小軍團"。有次為了拍一只夜鷺,大家在泥地里趴了半小時,等站起身來,每個人的褲子都結了層"泥鎧甲"。
但這些都抵不過村民李大叔的一句話:"你們拍的那鳥,我小時候常見,后來河溝臭了就沒了,這兩年水清了又飛回來啦。"那天晚上,團隊的座談會開成了"故事會",村民們說的"河水顏色從醬油色變清",比任何監測數據都更鮮活。
科普啟蒙:青春力量播撒科學種子
發揮專業特長,實踐團多次于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標本館為河南大學附屬小學學生開展自然科普課堂。通過省鳥類圖冊、動物標本展示和互動答疑,小學生們踴躍提問,表現出對自然世界的濃厚興趣。活動有效引導少年兒童關注生物多樣性,在其心中深植科學夢想與環保意識。"原來科普不是講道理,是讓人們覺得'大自然真酷'。"
焦桐樹下的約定:紅色基因里長出綠色希望
在蘭考焦裕祿紀念館的焦桐樹下,隊員們第一次見到"會講故事的樹皮"——樹干上深深淺淺的紋路,是半個多世紀風沙打磨的痕跡。"焦書記種這棵樹時,就是想告訴大家:沙子能治住,日子能好過。"講解員的話讓空氣都靜了下來。
那天,大家把自制的生態科普手冊分發給游客,有位白發老人指著照片說:"以前種樹是為了活命,現在護河是為了活得更好,你們年輕人做得對。"隊員們突然明白,紅色傳承不是默念口號,是把"艱苦奮斗"變成腳下的路,把"服務人民"變成手里的活。
收官日的"濕身禮":青春在黃河邊"淬火"
7月7日的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地表溫度42℃。隊員們分成三組:一組給游客講濕地保護,嗓子啞得像砂紙;一組觀測水鳥,望遠鏡在手里捂得發燙;還有一組整理14天的資料,筆記本上的字跡被汗水暈開了又描。
但當一個小朋友指著遠處的天鵝問"它們明年還來嗎",所有人都笑著說"一定來"。就像14天前,他們還在擔心"做不好調研",現在卻能篤定地說:"我們記錄的每只鳥、每條河、每個故事,都會變成守護黃河的力量。"
回程的車上,有人翻出第一天拍的合照:一群穿著T恤的學生,眼神里帶著點"不知天高地厚"的緊張。再看最后一天的合影:皮膚黑了兩個度,手上多了繭子,笑容卻亮得像黃河上的太陽。
這大概就是青春實踐的模樣:不是去完成一份"標準答案",而是讓黃河的風、濕地的泥、村民的話,在心里刻下屬于00后的成長印記——原來守護綠水青山,從來都不是遙遠的口號,是年輕人把理想種進大地的,每一步踏實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