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儺戲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俞慕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儺文化是傳統文化長河中一朵裹挾著遠古氣息的浪花。那些色彩濃烈的面具下,藏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對災厄的驅避、對生命的期盼,每一次祭祀都是先民與天地對話的密碼。田夢支教團在支教期間開展了儺文化系列探尋實踐活動,在黔東大地邂逅儺戲的神秘與溫暖。
工坊尋藝:解鎖儺面具的千年匠心
田夢支教團成員第一站來到了德江縣楓香溪鎮長征村,拜訪了王國華老師。王國華老師是貴州省儺面具雕刻第六代傳承人,也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具制作技藝傳承人。他接觸儺面具雕刻已有四十多年,其作品生動靈巧,精妙傳神。王老師邊演示刻刀技法邊介紹,他帶著作品走過了國內外數十個城市,讓儺面具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那些刀刻的紋路里,藏著代代相傳的匠心密碼。?
館內探秘:與副館長對話儺堂戲密碼
第二站是德江縣儺堂戲博物館,博物館內體系化展示了儺文化相關內容,從面具、法衣到手訣、儺絕技,支教團成員在館內充分了解到了這個系統完整、神秘莊重的文化。支教團成員有幸采訪到了副館長唐曉娟女士,她向同學們介紹了目前德江縣儺戲的傳承情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眾熱愛家傳口傳,儺文化非遺傳承狀況相當樂觀,在老中青三代都有很好的氛圍熏陶,沒有出現斷代的情況。博物館也在不斷努力:文創展臺、培訓課堂,正讓古老儺文化在現代土壤里扎根生長。
古村溯源:踏訪穩坪鎮鐵坑村儺戲根脈
成員們的第三站是德江縣穩坪鎮鐵坑村,這里被譽為“中國儺戲第一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里的儺戲保留了較多原始古樸的元素,被認為是貴州儺戲的重要代表。鐵坑村建有儺文化陳列館,展示儺戲相關的道具、服飾等,努力通過文旅、紀念品等現代化方式推動儺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這株文化古樹抽出了嫩綠新芽。同學們也和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派駐鐵坑社區的駐村干部李鵬進行了交流,得知如今的儺舞等表演形式都是儺文化的現代化方式,在水龍節等場合進行表演,更好地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
現場觀演:沉浸式感受儺戲活態傳承
最后一站,也是在貴州支教的最后一天,支教團成員有幸親眼觀看到了一場儺戲表演。墻上的面具、展板上的文字終于有了生命力,穿越為眼前活靈活現的表演。從開壇到閉壇,持續數十個小時的表演,老師們始終認真而虔誠,唱詞雖然難懂,成員們卻仍然沉浸在整場表演中,感受喜怒哀樂,感受人民對生活的敬畏和熱愛。支教團成員非常榮幸與安永柏先生進行了簡短交流,安永柏先生是德江儺堂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出生于儺戲世家,來自鐵坑村,掌握了開紅山、踩紅鏵等儺戲絕活,并且培養了13個弟子,為德江儺堂戲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能親眼看到安先生的表演,也是支教團成員的榮幸。
從工坊到古村,從博物館到戲臺,田夢支教團的足跡里,印刻著儺文化的千年密碼。那些面具上的紋路、戲服上的針腳、老藝人的唱腔,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基因碎片,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在青春與傳統的碰撞中,儺文化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走向更遠的明天。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