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實踐聚焦青少年成長困境: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問題亟待破解
2025年7月15日至22日,淮北師范大學2023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青禾護苗·心網護航隊”深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鳳凰社區,針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現象與心理健康問題展開系統性調研與實踐干預。通過問卷調查、家訪座談、團體輔導等形式,團隊揭示了鄉村青少年因過度依賴手機導致的社交退縮、學業滑坡及心理危機等深層問題,并探索出“家校社醫”聯動的解決方案,為鄉村振興注入健康力量。
(注:圖為 “青禾護苗?心網護航隊” 成員在鳳凰社區與青少年交流,了解其手機使用與心理狀態,為后續調研與干預工作奠定基礎)
手機成癮:鄉村青少年的“電子枷鎖”
在淮北鳳凰社區,實踐團隊發現,12歲以上留守兒童手機擁有率達100%,其中67%的家長認為孩子出現“沉迷趨勢”,21%的家長直言“嚴重失控”。一名六年級學生王某坦言:“每天放學后,我至少刷4小時短視頻,周末能玩10小時游戲。”這種“屏幕依賴”已導致嚴重后果:某縣中學體檢顯示,初一年級30%學生視力重度不良,初三學生近視率超65%;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青少年因手機被沒收出現自殘、跳樓等極端行為。實踐團隊通過“手機使用日志”追蹤發現,留守兒童日均觸網時間達6.2小時,遠超城市青少年的3.8小時。武漢大學夏柱智課題組指出,農村家庭監管缺位是主因——65%的祖輩監護人將手機視為“電子保姆”,甚至主動為孩子購買手機以“減少麻煩”。
心理危機:孤獨中的“虛假成熟”手機成癮背后,是鄉村青少年深層的心理困境。
實踐團隊在心理測評中發現,42%的受訪者存在焦慮情緒,28%表現出社交退縮傾向。一名初三學生李某在匿名問卷中寫道:“考試考砸了,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與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密切相關——僅15%的學校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健康課程覆蓋率不足30%。在調研期間,實踐團隊通過“心靈樹洞”信箱收集到100余封學生來信,其中63%提及“父母只關心成績”?;幢睅煷髮W團隊培訓的“心理護航員”反饋,許多留守兒童將手機視為“唯一陪伴”,其網絡社交中的“游戲大神”崇拜,實質是對現實認同的渴望。心理學專家指出,長期通過短視頻和游戲獲取刺激,會導致青少年“假性成熟”——表面早熟,實則心理年齡滯后,難以建立完整的社會化人格。
破局之道:構建“家校社醫”防護網
針對上述問題,實踐團隊提出多維度干預方案: 2. 家庭層面:推廣“手機使用公約”,鼓勵父母通過“每周一天無手機日”重建親子互動。3. 學校層面:將心理健康納入必修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活動。4. 社區層面:建立“心理健康角”,配備沙盤、情緒涂鴉墻等工具。5. 醫療層面:聯合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轉介機制,對重度心理問題兒童及時干預。長效機制:讓科技回歸工具屬性實踐團隊還推動技術防控與文化浸潤結合。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振興,更是人的振興。”三下鄉團隊成員趙譽澤表示。隨著實踐活動的持續推進,這場關于青少年成長的探索,正在為鄉村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據統計,參與項目的兒童日均手機使用時間減少40%,主動參與戶外活動的比例提升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