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5 關注:
來源:"星火興鄉"實踐團
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星火興鄉” 實踐團的邳州籍學子,今夏回到家鄉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從 7 月 9 日到 18 日,十天時間里,他們穿梭于紅色場館追尋先輩足跡,深入鄉村田野調研發展變遷,走進村民中間開展紅色宣講,在故土的煙火與歷史中感悟革命精神,見證振興活力,用青春腳步丈量對家鄉的熱愛。
邳州市博物館內,泛黃的革命書信、帶著歲月痕跡的武器靜靜陳列,戴蔚俠、徐林俠等先輩的英雄事跡通過史料鮮活鋪展。“這些老物件像跨越時空的橋梁,讓我們真切觸摸到家鄉那段風雨如晦卻熱血沸騰的革命歲月。” 團隊成員張研研凝視展品,語氣中滿是肅穆與敬意。侯德明藝術作品展上,近百幅橫跨半世紀的畫作以筆墨為媒,勾勒出邳州的歷史脈絡與鄉土風情,讓大家在藝術光影中讀懂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邳州博物館場景 周丹宇攝
王杰烈士紀念館里,“一心為革命” 的赤誠與 “三不伸手” 的風骨,通過一件件實物展品直抵人心。“先烈們用生命筑起的精神豐碑,需要我們用奮斗續寫新的篇章。” 團隊負責人白雪蓮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成員的心聲。
從紅色場館轉向鄉村大地,議堂鎮議堂村的新貌讓人耳目一新。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坤的帶領下,實踐團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層民居錯落成景,專門規劃的老人房暖意融融,3 元就能吃上熱乎飯菜的老人食堂里,老人們的笑聲格外爽朗。“這哪還是印象里的農村?分明是宜居宜樂的幸福家園!” 張山龍望著河邊垂柳依依、碧波蕩漾,忍不住贊嘆。

“議堂之窗” 紅色議事堂內,抗戰時期的手推車、泛黃的路線圖鐫刻著崢嶸過往,墻上懸掛的新舊村莊對比照片,則生動展現出從舊村落向新家園的華麗蛻變。“老物件里藏著抹不去的鄉愁,新變化里涌動著向前的力量。” 姜欣一邊認真記錄,一邊感慨道,字里行間滿是對家鄉發展的自豪。
圖為村黨支部書記李坤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柳編產品張山龍攝
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和農產品展示館,實踐團了解到,議堂村正盤活紅色資源與鄉土特色,大力發展柳編、紅色研學等產業。搬遷后整合的連片土地上,水稻與柳枝相映成趣,不僅讓村集體的 “錢袋子” 鼓了起來,更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把土地用活用好,才是最實在的惠民之舉。” 楊澤凡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笑意寫滿臉龐。

圖為村黨支部書記李坤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柳枝生長情況 張山龍攝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還走進村活動室,化身 “紅色講解員”,為孩子們講述小蘿卜頭獄中苦讀、王杰舍身救人的故事,帶領他們齊聲誦讀《童心向黨》,并通過圖片視頻展示我國航天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傲人成就。“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報效國家!” 孩子們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讓整個活動室都充滿了溫暖與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的畫面,孩子們聽得十分投入 張山龍 攝
談及此次實踐,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收獲頗豐。“紅色故事為我們錨定了精神坐標,鄉村巨變讓我們讀懂了實干的分量。” 周丹宇說,作為計算機專業學子,未來想把數字化技術帶回家鄉,用一行行代碼為鄉村振興編織更絢麗的圖景,“這是我們從故土汲取的成長養分,更是獻給家鄉的青春誓言。”
作者 白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