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灑滿了連江小滄畬族鄉的每一個角落,一群充滿朝氣的青年學子帶著對畬族文化的好奇與向往,踏上了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開啟了他們的夏日實踐之旅。他們的目標明確而堅定,深入探尋畬鄉文化,將這些珍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首站便前往小滄村的畬族民俗館,一踏入民俗館,濃郁的畬族風情便撲面而來。在小滄鄉黨校副校長雷靜蔚的熱情講解下,他們詳細了解了畬族的歷史淵源。從古老的傳說到遷徙的歷程,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吸引著他們。雷副校長還向大家展示了畬族的傳統服飾,那精美的刺繡、獨特的款式,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智慧與匠心。生活習俗、農耕文化的介紹,讓師生們對畬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更讓大家興奮的是,他們還有機會親自體驗織布機,感受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指尖與絲線的接觸,仿佛是與畬族的歷史進行了一次親密對話。

學校實踐隊為小滄鄉政府授上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牌匾。這一舉措不僅為未來的實踐活動搭建了穩固的平臺,也象征著校地之間在文化傳承與交流方面開啟了新的篇章。座談會上,師生們與當地的干部、文化研究者們暢所欲言,積極交流著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想。大家圍繞畬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思想的碰撞迸發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會后,雷靜蔚副校長還特意教實踐隊成員學習畬族語言。那獨特的發音、別樣的詞匯,讓學子們感受到了畬族語言的魅力。大家學得認真又投入,努力地模仿著每一個音節,希望能更好地與畬族同胞交流。實踐隊員們與鄉政府人員一起開展了護河愛河行動。大家拿著掃把、畚斗等工具,來到山仔水庫邊,認真地清理著岸邊的垃圾。雖然汗水浸濕了衣衫,但看著潔凈的河岸,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次行動不僅讓學子們體會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讓他們與當地干部群眾的心更加貼近。

來到七里村探花府,師生們對這座畬族古民居的建筑風貌贊嘆不已。精美的木雕、獨特的建筑結構,彰顯了畬族傳統建筑的精湛技藝。在當地村民的講解下,大家聆聽了關于探花府的歷史故事和畬族家族文化,那些塵封的往事仿佛在眼前重現,讓學子們對畬族的家族傳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師生們走進村民家中,與村民親切交流,了解畬族傳統習俗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情況。從節日慶典到日常禮儀,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畬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在村民家中,師生們還開展了志愿服務活動,他們幫助村民摘掉漁網上的垃圾,為菜地澆水,用實際行動為村民們送去溫暖與關懷,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讓學子們與村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實師生們還特意與村民雷生財進行了交流,圍繞當前七里村的發展和教育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雷生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向學子們講述了村子的變化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也表達了對村里教育事業的期望。學子們認真傾聽,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此外,學子們還與畬家拳十八鐵傳承人探討了非遺傳承的問題,了解了這一傳統武術的傳承現狀和面臨的困境。同時,他們還與村民們一起探討了古建筑保護等問題,并調研了當地當前的發展以及經濟來源等多方面的情況。通過這些交流與調研,師生們們對七里村的整體狀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當天的活動結束前,隊員們來到畬語講學堂,將白天學到的畬族語言進行溫習和交流。大家相互糾正發音,分享學習心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隨后,他們還學唱了畬族歌謠《勸善歌》,那悠揚的歌聲回蕩在學堂里,仿佛是畬族文化在向他們發出深情的呼喚。

實踐的最后一天,學子們前往東風村調研了野生紫靈芝示范基地。在基地負責人雷書記的帶領下,他們詳細了解了紫靈芝的種植規模、生長習性和種植技術。負責人還向大家介紹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既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又整合了合作社的資源,還帶動了農戶的積極性,讓師生們深受啟發。他們還實地觀察了紫靈芝的生長狀態,參與了除草、澆水等簡單的農事活動,親身體驗了種植的艱辛與樂趣。

師生們走訪慰問了東風村的老黨員。他們為老黨員們送去了慰問品,與他們親切交談。老黨員們講述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了對鄉村發展的看法,也讓學子們了解到了鄉村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實情況。從老黨員們的話語中,學子們感受到了他們對黨的忠誠、對鄉村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內心深受觸動。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學子們針對東風村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或意見。他們從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與優化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想法。這些建議雖然還不夠成熟,但體現了青年學子為鄉村發展貢獻青春智慧的擔當與決心。

夏日實踐之旅雖然短暫,但留給青年學子們的記憶卻無比深刻。他們深入小滄畬族村,探尋了畬族的歷史文化,感受了非遺的獨特魅力,了解了鄉村的發展與民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收獲了知識與成長,更肩負起了將畬族非遺故事講給世界聽的責任。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會帶著這份珍貴的記憶與使命,努力傳播畬族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美麗而富有底蘊的民族,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