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青年赴鄉村踐初心,多元關懷潤民心 為響應新時代青年深入基層的號召,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服務理念。江蘇科技大學“青春逐光·筑夢基層”實踐團隊于2025年暑期深入團隊成員各自家鄉所在地的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國情社情,去服務基層群眾,貢獻青春力量。團隊的各個成員,雖返回家鄉的時間各不相同,但好在都順利抵達。稍做休整后,便都立刻投入到當地的實踐中。有人在家鄉的社區里協助弘揚非遺文化,有人在鄉鎮的田間地頭參與農活勞作,還有人堅守在街道的垃圾分揀點宣傳分類。雖然身處不同的省市縣鄉,面對不同的具體任務,但大家都頂著同樣的驕陽,懷著同樣的熱忱,在各自的地點默默付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服務基層、貼近群眾的承諾。
隊長陳佳怡的家鄉正值非遺文化展覽籌備期,她主動加入宣傳工作組。每天清晨便趕到展覽館,協助傳承人整理剪紙、竹編等瀕危的手工藝品。她捧著宣傳冊穿梭在街頭巷尾,向游客講解本地扎染技藝的千年傳承。為吸引更多人關注,她還使用本地方言進行講解。在學習竹編時,手指被竹篾劃破也未曾停止。當看到孩子們圍在糖畫藝人攤前驚嘆,她抹去額角的汗珠笑道:"這些老手藝不該被遺忘,我們青年就是接力的火炬手。"
這個暑假大部分地區大中午太陽很是毒辣,而隊員劉星宇卻在老鄉家的菜園子里忙活著除草。他彎著腰,手里的鋤頭一下下刨進土里,把那些搶營養的雜草連根除掉。汗珠子不停地從腦門往下淌,后背的衣裳早就濕透了,讓原本紅色的馬甲更鮮紅了。天是真熱,活兒也是真累,腰都有點發酸。干完活后,老鄉還給他切了冰西瓜,吃完抹了把嘴說:“這活兒看著簡單,干起來可真不輕松!不過能實實在在地幫上點忙,出點汗也值了。還有這西瓜,真甜!”
隊員洪慶宇抱著厚厚一摞暑期安全手冊走進敬老院。他挨個房間分發冊子,遇到耳朵不好的老人就湊近大聲講解防暑要點。午后又在村委會活動室開反詐小課堂,他用方言舉身邊例子:“接到孩子要錢的電話,一定先找村支書核實!”見李奶奶不會用智能手機,他手把手教她存報警電話。臨走前蹲在輪椅旁聽王大爺絮叨兒女忙,老人攥著宣傳冊念叨:“年輕人來了,院里才熱鬧一點。”回程路上他揉著喊啞的嗓子,衣兜里還塞著老人硬塞的薄荷糖。
隊員陳家樂天沒亮就拎著大掃帚到社區報到。他負責清理社區垃圾,揮著鐵鍬把堵在排水溝的爛樹葉和塑料袋全掏出來。太陽上來后汗濕透了紅馬甲,他推著垃圾車挨家收廚余桶,碰到亂丟的快遞盒就彎腰撿起來分類。路過小賣部,叔叔遞來冰礦泉水說:“你們幫助社區也是辛苦了!”他灌了兩口繼續鏟墻上小廣告。收工時看著干凈的樓道,他對社區主任說:“負責這些工作的勞動人民真的很不容易!”
七月,基層服務踐行團的足跡已深深烙在鄉土之上。當隊員們在社區清運最后一車垃圾,當非遺展臺前響起孩子們的笑聲,當衣兜里的薄荷糖融化在敬老院歸途一一無數個像實踐隊員們這樣躬身田壟的身影,正用汗水澆灌著青春的理想。他們或許分散在不同經緯度,或許承擔著各異的任務,但沾滿泥土的鞋底、汗透的衣襟和真誠的笑容,已然連綴成新時代青年最生動的注腳。那一抹躍動的赤色身影,終將化作涓涓暖流,涌入振興鄉村的浩瀚星河;他們以青春為筆,蘸取泥土的芬馨,在大地的宣紙上鐫刻滾燙的誓言——惟有把根須深植沃野,方能令夢想拔節參天。
(通訊員 陳佳怡 劉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