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1 關注: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壺韻南曦隊
會計學院:“壺韻南曦隊”深入調研紫砂文脈
2025年8月3日,無錫宜興丁蜀鎮—— 一場以“傳承紫砂技藝、弘揚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深度實踐活動在此展開。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壺韻南曦”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中國陶都”的核心腹地,通過沉浸式工藝體驗、名家專訪、博物館研學與創意互動宣傳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尋紫砂文化的千年底蘊與時代價值,為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注入青春活力。
匠坊初探:從指尖技藝到文化載體
清晨8點,團隊抵達丁蜀鎮蜀山南街的宜興陶二廠。這座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廠房,既是當代紫砂匠人的創作熱土,也是一座承載著宜興紫砂產業記憶的“活態博物館”。青磚灰瓦間,空氣浸潤著紫砂泥的溫潤氣息,老師傅們捶打泥料的沉穩“咚咚”聲與現代電動工具的輕快“嗡嗡”聲交織,共同譜寫著傳統工藝的時代樂章。
為了真切觸摸紫砂藝術的靈魂,團隊提前與廠內匠人深度合作。從泥料選礦、練泥、制坯到最終入窯燒制,隊員們全程參與學習,親手完成了6件紫砂作品。
丁蜀鎮,作為紫砂文化的搖籃,擁有得天獨厚的泥料礦脈、綿延千年的制陶史與完整的產業鏈,從業者超3萬人,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宜興陶二廠作為行業老牌勁旅,近年以“老廠房+新文創”模式積極轉型,吸引青年才俊入駐,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交融,成為產業升級的典范。團隊制作的這6件紫砂成品,不僅是技藝實踐的結晶,更將成為后續文化傳播的生動載體,讓紫砂之美可觸可感。
對話大師:解碼傳承中的“守正”與“創新”
上午10時,團隊在陶二廠匠人工作室,專訪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宜興紫砂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賀洪梅女士。這位紫砂界少有的女性領軍者,四十余載耕耘不輟,其作品融傳統神韻與時代氣息于一體,屢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獎,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殿堂級機構珍藏。
“紫砂非止于‘做壺’,實乃‘以器載道’的文化表達。”賀洪梅老師面對鏡頭,語重心長。她強調,傳承首在堅守“技”之根本——那些歷經千百年淬煉的工藝流程,是紫砂區別于他者的核心競爭力。

談及傳統工藝的當代發展,賀老師直言“創新”是必由之路。她以自身實踐為例:開設紫砂體驗館,讓公眾花上幾小時甚至數日,靜心沉浸于紫砂的魅力。“傳承不能坐等,匠人需主動走近年輕人,讓紫砂從‘收藏館’走進‘生活圈’。”在交流中,團隊成員就“紫砂賦能鄉村振興”、“非遺人才培養體系”等議題與賀老師深入探討。她特別介紹了宜興的“紫砂人才培育計劃”,通過“大師帶徒”、“校企合作”等模式,已培養500余名青年匠人,其中不少人返鄉創辦工作室,帶動了泥料開采、包裝物流等上下游產業。“傳統工藝不僅能守護文脈,更能成為撬動鄉村發展的‘金鑰匙’,這是我深感欣慰的意義所在。”
博館溯源:觸摸千年紫砂的脈絡與科學
午后1時,團隊移步丁蜀鎮丁山北路的宜興紫砂壺博物館。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國內頂級紫砂專題館,系統陳列著從宋代至今的3000余件紫砂珍品,勾勒出清晰的歷史脈絡。
在“科技與紫砂”展區,現代檢測儀器揭示的泥料成分分析報告吸引了隊員們。數據顯示,宜興紫砂泥富含鐵、硅、鋁等礦物質,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閉口與開口)賦予其“透氣不滲水”的特性,這正是紫砂壺“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的科學奧秘。“紫砂非‘玄學’,其每一特性皆有科學支撐。”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通過“科技+文物”的展陳,用數據和實驗闡釋紫砂的科學性,是推動傳統工藝理性傳播的關鍵一步。
隊員們用鏡頭細致記錄展品,多角度捕捉文化印記。“曾只知其貴,今日方悟其貴在千年傳承的匠心與智慧。”一位隊員在筆記中感慨,“博物館如一部立體史書,讓我們看見紫砂不僅是‘器’,更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
廣場互動:讓千年紫砂“活”在當下

下午3時,團隊在博物館旁的文化廣場掀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紫砂文化互動熱潮。隊員們化身主持人,熱情邀請過往游客參與:“您對紫砂壺了解多少?”、“是什么吸引您來到紫砂之鄉?”、“對紫砂傳承有何見解?”……趣味問答引發熱烈反響。
為激發參與熱情,團隊精心準備了自制的紫砂壺Q版人物“吧唧”等創意文創產品,贈予踴躍參與者,部分也供免費領取或低價選購,有效提升了活動的趣味性與傳播力。
實踐結語:青春接力,續寫華章
此次宜興之行,從親制體驗、大師解惑、歷史溯源到互動傳播,全方位展現了紫砂文化的深邃底蘊與蓬勃生機。作為國之瑰寶,紫砂技藝的傳承不僅關乎一門手藝的存續,更承載著延續中華文化基因的使命。

活動尾聲,團隊與賀洪梅老師合影留念。鏡頭前,六件凝聚心血的紫砂作品熠熠生輝,隊員們手持“一壺承錫韻,匠心筑自信”的橫幅,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紫砂結緣,定格成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動人畫面。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傳統工藝振興,《“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加強非遺保護傳承,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宜興紫砂的實踐探索,正是對這一戰略的生動回應——通過“匠人+學者+青年”的協同創新,讓古老技藝走出工坊、融入生活,使文化傳承從“被動保護”邁向“主動傳播”。
紫砂的生命力,源于每一個愿意為之駐足、付出的人。此次實踐雖告一段落,但對紫砂文脈的探尋與傳播永不止步。未來,期待更多力量匯聚,讓千年紫砂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