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1 關注: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壺韻南曦隊
會計學院:“壺韻南曦隊”深入調研紫砂文脈
2025年8月3日,一場以“傳承紫砂技藝、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無錫宜興市丁蜀鎮展開。來自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的“壺韻南曦隊”齊聚宜興陶二廠,通過取件、訪專家、探展館、互動宣傳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紫砂文化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為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注入新活力。
集合取件:從匠人工坊到文化載體
上午8時,實踐團隊抵達位于宜興市丁蜀鎮蜀山南街的宜興陶二廠。這座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廠房,如今既是紫砂匠人集中創作的工坊,也是承載宜興紫砂產業記憶的活態博物館。廠區內,青磚灰瓦的建筑錯落有致,空氣中彌漫著紫砂泥特有的溫潤氣息,老師傅們捶打泥料的“咚咚”聲與電動工具的“嗡嗡”聲交織,構成一幅生動的傳統工藝生產圖景。
為了讓實踐活動更貼近紫砂工藝本質,團隊提前與陶二廠的匠人合作,從泥料選礦、練泥、制坯到燒制,全程參與學習,最終完成了6件紫砂成品的制作。
據了解,丁蜀鎮作為“中國陶都”的核心區,擁有紫砂泥料礦脈、千年制陶歷史和完整的紫砂產業鏈,全鎮現有紫砂從業者超3萬人,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宜興陶二廠作為當地老牌紫砂企業,近年來積極轉型,通過“老廠房+新文創”模式,吸引青年匠人入駐,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成為宜興紫砂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此次取件的6件成品,不僅是工藝實踐的成果,更將作為后續文化宣傳的實物載體,讓更多人直觀感受紫砂工藝的精妙。
專訪賀洪梅:解碼紫砂傳承的“守”與“創
”
上午10時,實踐團隊在陶二廠的匠人工作室專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興紫砂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賀洪梅。作為紫砂界少有的女性領軍人物,賀洪梅從事紫砂創作40余年,其作品兼具傳統韻味與時代氣息,多次獲國家級工藝美術獎項,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收藏。

“紫砂不是簡單的‘做壺’,而是‘以器載道’的文化表達。”面對鏡頭,賀洪梅老師強調,紫砂技藝的傳承,首先要守住“技”的根本——那些經過千百年沉淀的工藝流程,是紫砂區別于其他陶瓷的核心競爭力。
談及傳統工藝的當代發展,賀洪梅認為“創新”是必由之路。她以自己近年的探索為例,開設紫砂工藝體驗館,讓紫砂文化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的時間靜下心來感受紫砂文化的魅力。她說:“傳承不能只靠等,匠人要主動走到年輕人中去,讓紫砂從‘收藏館’走進‘生活圈’。”
專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就“紫砂技藝如何融入鄉村振興”“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體系”等問題與賀洪梅深入交流。她特別提到,宜興近年來實施的“紫砂人才培育計劃”,通過“大師帶徒”“校企合作”等方式,已培養青年匠人500余人,其中不少人回到農村開設工作室,帶動了當地泥料開采、包裝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傳統工藝不僅能傳承文化,更能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
館內研學:在展品中觸摸紫砂千年脈絡
下午1時,實踐團隊前往位于丁蜀鎮丁山北路的宜興紫砂壺博物館。這座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專業博物館,館藏紫砂文物及現代作品3000余件,系統展現了從宋代至今的紫砂發展歷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紫砂專題博物館之一。
在“科技與紫砂”展區,團隊成員看到了現代檢測儀器對紫砂泥料成分的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宜興紫砂泥富含鐵、硅、鋁等礦物質,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閉口氣孔和開口氣孔)使其具有“透氣不滲水”的特性,這也是紫砂壺“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的科學原理。“很多人覺得紫砂是‘玄學’,其實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有科學依據。”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博物館通過“科技+文物”的展陳方式,用數據和實驗讓觀眾理解紫砂的“科學性”,這是傳統工藝走向理性傳播的重要一步。
研學過程中,團隊成員拍攝了大量展品細節照片及視頻,從不同角度記錄紫砂文化的歷史脈絡。“以前只知道紫砂壺貴,今天才明白,它貴的是千年傳承的工藝,是每一代匠人的智慧沉淀。”團隊成員在參觀筆記中寫道,“博物館就像一本立體的史書,讓我們看到了紫砂不僅是‘器’,更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互動實踐:讓紫砂文化“活”起來
下午3時,實踐團隊在博物館周邊的文化廣場開展紫砂文化互動宣傳活動。廣場上,團隊派出代表擔任主持人,隨機邀請路過的游客參與到我們的互動中來,“對紫砂壺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來到這里?”“對于紫砂文化的傳承你有何看法?”等問題引發不少游客的關注,興趣高漲,與此同時對于積極參與問答的游客,團隊送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紫砂壺Q版人物吧唧等文創周邊,也供游客免費領取或低價購買,起到很好的宣發作用。

結語:以實踐之力,續文化之脈
此次宜興紫砂文化實踐活動,從工藝體驗到專家解讀,從歷史溯源到互動傳播,全方位展現了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活力。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紫砂制作技藝的傳承不僅關乎一項工藝的存續,更關乎中華文化基因的延續。
活動尾聲,實踐團隊與賀洪梅老師共同拍攝合照。鏡頭前,6件紫砂成品入鏡,團隊成員手持“一壺承錫韻,匠心住自信”的橫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因紫砂結緣,定格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動畫面。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傳統工藝振興,《“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將傳統工藝振興作為重要內容。宜興紫砂文化的實踐,正是對這些政策的生動回應——通過“匠人+學者+青年”的協作模式,讓傳統工藝走出工坊、走進生活,讓文化傳承從“被動保護”變為“主動傳播”。
紫砂的生命力,在于每一個人都愿意為它花一點時間、盡一份力。此次實踐活動雖已結束,但對紫砂文化的探索與傳播仍在繼續。未來,更多人將參與到傳統工藝的傳承中來,讓千年紫砂在新時代煥發更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