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運河基因賦能企業創新:南財學子淮企探訪書寫文化傳承新實踐
從千年運河汲取民族交融偉力,于現代企業與工人汗水中感知古老智慧回響。
2025年7月2日至6日,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磷光同行”實踐團深入淮安漣水,探訪起重設備領軍企業重慶大和榮基公司。在四天深度調研中,學子們不僅探尋運河精神如何賦能企業創新,更親身體驗一線工作,在汗水中感悟“堅韌不拔”精神的具象表達。

圖為數院學子采訪企業負責人陸昕成供圖
溯流尋源,觸摸運河精神之魂
學子們首站聚焦古運河,在文史館觸摸歷史脈搏。斑駁的石碑、泛黃的圖卷、古老的鎮水獸,訴說著“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堅韌不拔”的運河精神內核。企業代表生動闡釋了這三大精神如何融入企業基因:開放包容推動全球80余國貿易與多元文化產品設計;互聯互通優化物流,保障高效供應鏈;堅韌不拔助力攻克技術難關。學子們深刻感受到運河作為民族交融紐帶在全球化時代的新價值,并了解到這份精神同樣根植于一線工人日常。
雙軌并進,融通古今發展之道
響應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政策,大和榮基實施“雙軌戰略”。實踐團實地考察:企業核心的高品質起重與物流設備,正應用于運河文化遺址保護與展館建設現場,成為守護文脈的“鋼鐵臂膀”。同時,企業把握文旅融合機遇,將安全設備制造的專業優勢,轉化為運河沿線新興文旅業態(如文創工坊、水岸集市)的安全運營保障,提供定制化物流方案。雙軌并行,既服務文化傳承,也開辟了企業新增長點。學子們由此思考一線工人的智慧貢獻。

圖為大和榮基在建筑領域提供支撐大和榮基供圖
科技賦能,智啟運河新生之光企業核心在于融合古老運河智慧與現代科技。
科技賦能:學子們深入研發中心和智能車間。設計師運用數字建模與VR技術,將運河韻律、船閘美學轉化為設備線條與交互界面,實現“文化增值”。物聯網傳感器密布橋吊,實時數據經精密算法解析,驅動智能防撞系統瞬間預警,保障毫秒級安全監控(“智能升級”)。工程師演示吊鉤靈巧避障,令學子驚嘆數學架起的“無形橋梁”。

圖為大和榮基制作的安全器械大和榮基供圖
躬身實踐,體悟匠人匠心之重
躬身實踐:學子們換上工裝,在嚴格安全培訓和師傅指導下上手體驗。一組學習調試智能防撞系統界面,進行參數校準和模擬排查。“數據看似冰冷,但每個微小調整都關乎人命,‘安全第一’絕非空話!”數學專業的李同學深刻體會嚴謹。另一組操控模擬叉車完成取貨、通行、堆垛任務。“方向盤沉、死角多,保持精準太難!工人日復一日高效安全,那份‘堅韌不拔’就是運河精神寫照!”王同學感慨。短暫體驗讓學子對工人的辛勞與專業肅然起敬。

圖為工人工作環境楊宇浩供圖
青年聚力,共傳永續文脈之火
帶著理論與實踐收獲,學子們與企業青年骨干、一線工人代表、文化負責人展開“青春對話”。大家分享感悟:運河精神如何成為企業搏擊全球的定海神針;安全制造“萬無一失”標準與運河“水滴石穿”韌性的一脈相承。學子們尤其動情分享了體驗震撼:那些用雙手汗水將“安全可靠”承諾變為現實的工人,正是“堅韌不拔”精神最質樸有力的傳承者。工人代表也分享了踐行安全、攻克難題的日常故事。思想碰撞中,青年一代守護“活態遺產”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更加明晰。他們誓言,將承載“開放包容、創新協同、民族交融”的運河智慧,以及對勞動者匠心堅韌的深切敬意,化為行動力量,響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號召,讓其中凝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煥發新時代生機。

圖為南財學子合影吳悠供圖
運河波濤沉浮千年史詩,企業創新與工人汗水共躍時代脈搏。從古老邗溝到智能工廠,再到學子觸摸的設備與模擬器,大運河以其奔涌昭示:偉大遺產永不凝固,必在每代人中開辟新航道,以兼容并蓄的胸襟、百折不回的意志,經由無數平凡雙手的創造,推動文明之舟駛向壯闊未來。
四天的漣水之行,是南財學子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注腳。當目光穿透歷史煙云,腳步叩響創新門扉,手掌感受勞動重量,千年運河正通過這群青春使者的思考、實踐與汗水交融,深扎新時代土壤,綻放新芽。這探尋的終點,亦是傳承與創新的起點——運河基因生生不息,賦能之路未有窮期,青年一代對勞動與創造的深刻理解,將成為接續文脈最堅實的力量。(供稿人南京財經大學 楊宇浩 吳悠 陸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