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淮北師范大學“綠水青山間,尋訪生態答卷”觀察調研團的兩名學生走進淮北市城市展示館,開展實地考察活動。通過參觀展館內的生態治理、產業轉型、民生變遷等主題展區,她們以青年視角,探尋中國式現代化在這座城市的生動印記。
一幀對比圖:看“煤城”的生態逆襲
左邊是2012年的杜集區,塌陷坑連成片,水面泛著黑沫;右邊是現在的朔西湖濕地公園,蘆葦蕩里藏著野鴨,游客在岸邊野餐。剛步入“生態淮北”展廳,她們就被一幅巨大的對比圖吸引。展區的互動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淮北的“治土記”:過去十年,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累計治理采煤沉陷區18.7萬畝,建成12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連昔日堆積如山的煤矸石,也通過技術革新變成了新型建材。
從重度污染到可種植作物,淮北研發的“微生物改良技術”讓一片土地重獲生機,在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一锨土、一滴水的改變,是用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把‘生態傷疤’變成‘城市綠肺’
一條產業鏈:讀“轉型”的智慧密碼
在“產業升級”展廳,一臺模擬的鋰電池生產線模型前,她們停下了腳步。屏幕上的數據顯示:淮北依托煤炭資源,延伸出從“煤焦油”到“鋰電池負極材料”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80億元,昔日的“挖煤工”如今成了“技術工”。
一張笑臉墻:品“民生”的溫度刻度
“您看這張照片,2016年棚戶區的張大爺一家擠在20平米的小平房;這張是2022年,他們搬進了100平米的電梯房,小區門口就是社區食堂。”在“幸福淮北”展廳,講解員的介紹讓她們駐足良久。墻上的“笑臉墻”里,有孩子在新建學校里的笑臉,有老人在社區醫院體檢的安心,有返鄉青年在產業園工作的自信。
展廳里的“民生數據”更具說服力:近五年,淮北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8所,新增學位3.2萬個;建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達90%;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2%,市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青年感悟:從“看懂”到“參與”的決心
離開展館時,兩人在留言板前駐足。她們一起寫下:“原來中國式現代化不在遠方,就在一座城市的轉型里,在一片土地的新生里,在普通人的笑容里。”
走出展示館,夏日的陽光灑在淮北的街道上,綠樹成蔭,車水馬龍。兩名大學生深深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每一步變遷,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注腳——以生態為筆、以產業為墨、以民生為紙,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美麗中國”篇章。而她們,也愿成為這支書寫隊伍里的青春力量。


這場淮北之行,讓兩位大學生真切觸摸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脈搏。它不是宏大敘事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沉陷區復綠時破土而出的新芽,是生產線轉型中跳動的數字,是棚戶區居民搬出新家時眼角的笑意。這座城市的故事還在繼續,而無數像她們一樣的青年,終將帶著這份在淮北讀懂的“實踐密碼”,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續寫中國是現代化的青春篇章——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實干回應時代,讓每一份努力,都成為這壯闊征程里清晰可辨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