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炮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圍繞賓陽炮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專題調研活動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順利推進。此次調研聚焦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保護,通過實地走訪、訪談交流、文獻梳理等方式,深入挖掘賓陽炮龍文化的傳承脈絡,為傳統文化活化傳承探尋新路徑。
調研啟動:聚焦文化傳承使命
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下,傳統文化傳承面臨挑戰。賓陽炮龍文化作為嶺南民俗代表,承載地方歷史記憶與民眾精神寄托。為回應“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命題,調研團隊于2025年7月10日-14日啟動專項行動,走訪賓陽炮龍文化園、炮龍老廟、鄒圩鎮傳承基地、賓陽縣高級中學及賓州鎮社區,以“守護文化多樣性、激活發展新動能”為目標,開啟調研之旅。
實地探訪:解碼炮龍文化基因
(一)文化載體:從實物到場景的傳承見證
在炮龍文化園,歷代炮龍形制展品有序陳列——從古樸簡易龍身,到工藝復雜的現代炮龍,搭配制作工具展示柜,完整呈現技藝傳承軌跡;照片墻以影像串聯歷年炮龍節精彩瞬間,喚醒文化記憶。炮龍老廟保留屋脊炮龍裝飾、門神畫像,香爐、鐘鼓等祭祀器物承載歷史,廟內展板與碑文記錄開光儀式流程,為文化傳承提供實物見證。鄒圩鎮傳承基地設制作工具陳列區、工序演示區,傳承藝人現場演示扎架、糊紙、繪彩等工序,讓傳統技藝“看得見、摸得著”。
(二)活態傳承:校園與社區的實踐探索
賓陽縣高級中學炮龍社團成文化傳承“青春力量”——固定訓練場地、持桿穿花等動作教學道具,搭配訓練時間表與成果展示,展現校園傳承活力。賓州鎮社區通過居民參與炮龍繪制、簡易制作比賽,組建傳承志愿隊、邀請藝人授課,讓社區成為文化傳承“微陣地”,實現民俗文化貼近生活、融入日常。
深度剖析:直面傳承發展挑戰
調研發現,賓陽炮龍文化雖有載體支撐與活態實踐,但仍面臨困境:傳承群體老齡化,青年參與度待提升;傳播范圍有限,文化影響力多集中本地;文旅融合淺顯,產業轉化路徑待拓寬。如何破局?調研團隊從“活化傳承、傳播推廣、文旅融合、保障體系”四維度,探索解決方案。
創新路徑:構建可持續傳承體系
(一)強化活態傳承:校園+社區雙向發力
-校園深耕:推動炮龍文化進課堂,開發校本課程、編寫教材,將技藝教學與歷史文化講解結合;升級社團建設,舉辦校際炮龍文化展演,以“青春創意”激活傳統。
-社區聯動:打造“社區傳承微陣地”,定期開展繪制比賽、簡易制作體驗,建立傳承志愿隊,邀請藝人授課,讓居民從“旁觀者”變“傳承者”。
(二)拓展傳播矩陣:線上+線下全域覆蓋
-本地深耕:舉辦“炮龍文化節”品牌活動,融入現代元素(如光影秀、創意市集),吸引市民參與;開展“文化進萬家”基層巡演,讓炮龍表演走進鄉村、商圈。
-全網傳播:與高校傳媒、設計專業合作,舉辦創意傳播大賽,鼓勵海報、短視頻、文創設計;邀請網絡博主、非遺推廣達人體驗,借流量擴大影響,讓炮龍文化“破圈”傳播。
(三)推動文旅融合:產品+線路協同開發
-線路設計:串聯“文化園-老廟-傳承基地”,打造沉浸式文旅路線;開發炮龍造型書簽、民俗主題盲盒等文創,延伸文化消費鏈條。
-節事賦能:炮龍節期間推出“民俗體驗+美食打卡”特色套餐,以“文化IP+旅游場景”,讓游客“參與炮龍制作、感受民俗魅力、品嘗地方美食”,延長文旅消費鏈。
(四)完善保障體系:資金+人才雙重支撐
-政策資金護航:建議地方設立專項傳承基金,用于技藝保護、活動開展;推動炮龍制作技藝納入非遺名錄,爭取上級扶持,給予傳承藝人年度補貼與榮譽表彰。
-人才培養升級:對校園社團指導教師給予教學獎勵,鼓勵開展傳承研究;為藝人提供專業培訓、搭建“大師工作室”,提升文化解讀與創新傳承能力,打造“老帶新、傳幫帶”人才梯隊。
調研結語:以文化傳承賦能地方發展
此次調研,既是對賓陽炮龍文化的深度“解碼”,更是為傳統文化傳承探路的實踐。從梳理傳承脈絡、剖析發展困境,到構建“活態傳承+傳播推廣+文旅融合+保障體系”路徑,調研團隊以“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為目標,為賓陽炮龍文化發展提供“可操作、能落地”方案。
未來,隨著傳承體系完善、創新實踐推進,賓陽炮龍文化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嶺南民俗文化“金名片”,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賓陽樣本”——這不僅是地方文化的守護,更是對“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命題的生動回應,讓古老民俗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