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謝米榮一行參觀寧都縣反圍剿紀念館側記
7月26日下午,夏日的陽光慷慨地灑在寧都縣反圍剿紀念館的廣場上,給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建筑,籠上了一層肅穆而莊嚴的光暈。謝米榮與一群好友,懷揣著滿腔崇敬,踏入這片紅色土地,開啟了一場追尋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的參觀之旅。
剛進紀念館廣場,那面鐫刻著無數革命先烈姓名的烈士墻便撞入眼簾。墻體由紅褐色的磚石砌成,莊嚴肅穆,在周圍綠植的映襯下,更顯深沉。每一個名字都如同一顆閃耀的星辰,背后都藏著一段英勇無畏的故事,都是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生動注腳。謝米榮佇立在烈士墻前,神情莊重,緩緩抬起右手,向革命先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他的眼眸里,滿是對先烈們的敬仰與追思。那一個個名字,似在耳畔低語,訴說著當年反圍剿戰爭的激烈與殘酷,也讓他深切體會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謝米榮在烈士墻前敬禮]

在烈士墻前,賴先生和張先生正駐足凝視。謝米榮滿懷敬意地上前,與他們攀談起來。賴先生指著墻上的一個名字,難掩激動:“你瞧,這名字好熟悉,莫不是課本里提過的那位英雄?”張先生湊近端詳,若有所思:“還真是!他在反圍剿戰斗中可太英勇了,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自己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賴先生接過話茬:“這些烈士太偉大了,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和平生活,他們的事跡必須銘記。”張先生也感慨道:“是啊,我們得珍惜當下的幸福,為國家和社會好好出力。”他們的對話里,滿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與敬佩。
7月27號下午,謝米榮和好友們來到廣場上的革命先烈石像前。這座石像將革命先烈們戰斗時的英勇姿態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們手持武器,眼神堅定地望向遠方,仿佛仍在守護這片用生命捍衛的土地。石像的雕刻工藝精湛,人物的肌肉線條、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見,仿佛下一秒他們就會沖鋒陷陣。謝米榮和好友們在石像前合影留念,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也彰顯出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的堅定決心。
[謝米榮與好友在革命先烈石像前合影]

由于館內規定文物禁止拍照,大家便更加珍視現場參觀的機會。每到一處,謝米榮和好友們都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認真觀看每一件展品。那些銹跡斑斑的武器、破舊不堪的衣物、字跡模糊的信件,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革命先烈們的艱辛與不易。謝米榮輕輕撫摸著展柜的玻璃,仿佛能透過玻璃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當年的氣息。
參觀途中,謝米榮還采訪了同行的好友,想聽聽他們對寧都縣反圍剿歷史的了解和感受。好友小張感慨萬千:“以前只在課本里了解到一些反圍剿的歷史知識,今天實地參觀后,才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的偉大。第一次反圍剿時,紅軍在龍岡戰斗中大獲全勝,活捉了國民黨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紅軍從江西南部的東固地區出發,一路向東橫掃,一直打到福建西部的建寧,殲敵三萬余人;第三次反圍剿,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紅軍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策略,取得了重大勝利。他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定信念,為革命事業勇往直前,這種精神太值得我們學習了。”好友小李也說道:“這次參觀讓我對寧都縣的反圍剿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第四次反圍剿,紅軍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取得了黃陂、草臺崗等戰斗的勝利,殲敵近三個師;第五次反圍剿,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損失慘重,被迫長征。這些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傳承他們的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觀接近尾聲,謝米榮和好友們來到紀念館后的山上。在這里,他們看到了一件特殊的歷史文物——一門曾經繳獲的國民黨大炮。這門大炮雖歷經歲月侵蝕,已顯陳舊,卻見證了當年反圍剿戰爭的激烈。據說,這門大炮是在第三次反圍剿的一場戰斗中繳獲的。當時,紅軍與國民黨軍在一個山谷中激戰,國民黨軍仗著這門大炮的強大火力,對紅軍陣地瘋狂轟擊。紅軍戰士們毫不畏懼,奮勇沖鋒,最終成功奪取了這門大炮。謝米榮走到大炮前,輕輕撫摸著炮身,仿佛在與歷史對話。他仿佛看到當年革命先烈們正是用這樣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敵人殊死搏斗,最終贏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謝米榮在山上觀看繳獲的國民黨大炮]

夕陽西下,謝米榮和好友們結束了這次參觀之旅。盡管參觀時間有限,但這段經歷已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他們紛紛表示,這次參觀不僅讓他們對寧都縣的反圍剿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被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深深震撼。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們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寧都縣反圍剿紀念館作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相信會有更多像謝米榮這樣的年輕人來到這里,緬懷先烈足跡,汲取前進力量,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