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6 關注: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鹽與酒的記憶:在栟茶古鎮觸摸文化生長的脈絡
8月4日,為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南京財經大學“光影青途”實踐團隊前往南通栟茶古鎮調研,在對傳統制鹽工藝與古酒文化的深入了解中,我們感受到了歷史長河中那些被時間打磨得愈發閃亮的生活智慧。行走在石板路上,我們時常恍惚——那些斑駁的老墻、飄散的酒香、沉甸甸的盤鐵,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關于堅守與變遷的故事。

圖為古鎮地標 季佳雨 供圖
站在栟茶鹽文化博物館那口重達1.2噸的清代煎鹽盤鐵前,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金屬的冰冷重量,更是一種文化的厚重。講解員描述“刮泥淋鹵、盤鐵煎煉”的工序時,我們的眼前浮現出古代鹽工們在烈日下勞作的身影。最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序背后,竟蘊含著提升30%產率的智慧。這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推崇的“效率”,古人早已用他們的方式實現了。而我們與古人的區別或許在于,他們將勞動升華為一種藝術,將生存轉化為一種文化。
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我們在鹽稅史料前駐足良久。明代的“四柱清冊”記賬法讓我們驚嘆不已——這不正是我們現代會計學中“期初余額+本期增加-本期減少=期末余額”的原始版本嗎?那些泛黃賬冊上工整的字跡,分明在訴說著一個關于數字與生活的古老故事。更令我們震撼的是“聯保制”和“循環簿”制度中體現的內部控制思想。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今天在課堂上學習的那些看似現代的管理理念,其實早已在這座古鎮的鹽務管理中萌芽。這讓我們對專業有了新的理解:會計不僅是數字的游戲,更是一種文明的傳承。那些古代鹽吏用毛筆記錄的每一筆收支,都是對生活秩序的尊重與維護。
酒巷的探訪是一場嗅覺與記憶的旅行。不足百米的巷子,空氣中飄散的酒香卻穿越了百年時光。當地老人講述當年十余家酒坊的盛況時,眼神中閃爍的光芒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動人。我們忽然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保存多少實物,而在于延續那種讓眼睛發亮的情感連接。一位仍在堅持古法釀酒的老匠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活兒又臟又累,可每當我聞到那股熟悉的酒香,就覺得值了。”他的話讓我們沉思:在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與事物建立深度連接的耐心?
古鎮的新舊交融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平衡。徐家大院門前玩耍的孩童,大東旅社里喝咖啡的游客,老街上并存的傳統手工作坊和文創店鋪——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文化生態圖。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部分老建筑因長期閑置而日漸破敗,某些商業開發項目開始顯現同質化苗頭。一位當地文化工作者的話讓我們印象深刻:“保護古鎮不是把它變成博物館,而是要讓老房子有新生命,讓老手藝有新傳人。”這讓我們想到會計專業常說的“持續經營”概念——文化傳承何嘗不是一種需要持續經營的事業?
這次實踐讓我們對“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產生了懷疑。在栟茶,我們看到的是兩者之間流動的邊界。古法制鹽中的資源利用理念,鹽務管理中的會計智慧,釀酒工藝中的匠人精神——這些都不是應該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智慧源泉。我們開始理解,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對過去的盲目崇拜,而是能夠辨別出那些經過歲月洗禮仍具有璀璨光芒的事物,并將它們轉化為面向未來的創造力。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季佳雨 供圖
此次栟茶之行,給了我們一雙新的眼睛。我們在會計學的數字背后看到文化的脈絡,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辨認出傳統的回聲。鹽與酒,一個來自大海,一個來自土地,它們共同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里,保持對文化根脈的感知與敬意。(通訊員:周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