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以“青言青語”激活紅色基因 創新黨史教育賦能新時代發展
安徽青年以“青言青語”激活紅色基因 創新黨史教育賦能新時代發展
——安徽省“紅色故事青年說”系列活動火熱開展
2025年7月,安徽省委宣傳部、團省委聯合啟動“紅色故事青年說”主題活動,組織全省青年黨員、大學生志愿者深入革命遺址、田間地頭,用“青年話語”講述黨史故事,讓紅色基因在江淮大地煥發新活力?;顒娱_展以來,已覆蓋全省16個地市,開展宣講2300余場,直接參與青年超50萬人次,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閱讀量突破2億次。
“沉浸式”敘事:讓歷史細節“活”起來
在蕪湖市無為縣渡江戰役紀念館,14歲的“小講解員”李雨桐手持泛黃的船槳模型,向游客講述“渡江第一船”的故事:“1949年4月20日,14歲的馬毛姐和哥哥劃著這條小船,在槍林彈雨中往返6趟運送戰士。敵人的炮彈打穿了船板,她就用身體堵住漏洞……”李雨桐的講述結合全息投影技術,重現了當年千帆競發的壯闊場景,讓觀眾仿佛置身戰火紛飛的江面。
這種“青年+科技”的敘事模式,正是安徽創新黨史教育的縮影。合肥市依托“延喬路”紅色地標,開發AR實景劇本游《覺醒年代·合肥篇》,青年玩家通過手機掃描路牌,即可觸發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虛擬影像,與歷史人物“對話”完成任務。數據顯示,該活動上線3個月吸引超10萬青年參與,相關短視頻在抖音播放量達8000萬次。
“在地化”挖掘:讓紅色資源“熱”起來
安徽作為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活動組織者深入挖掘本地故事,將“大別山精神”“渡江精神”轉化為青年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
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大學生宣講團自編自演情景劇《一封未寄出的信》。劇中,紅軍戰士王明遠在犧牲前寫下家書:“娘,等打敗反動派,我就回來給您挑水種地……”演員們用方言演繹,讓觀眾潸然淚下。該劇導演、安徽大學學生張明陽說:“我們查閱了30多封紅軍家書,發現‘挑水’‘種地’這些細節最能體現戰士們對家鄉的牽掛,也最能引發青年共鳴。”
在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青年志愿者通過“紅色劇本殺”《云嶺烽火》還原歷史場景。參與者扮演新四軍戰士、當地村民等角色,在解謎過程中理解“軍民魚水情”的深刻內涵。活動負責人介紹,該劇本已迭代至4.0版本,融入了當地老人回憶的“采藥智退日軍”等真實故事。
“行動化”傳承:讓信仰力量“燃”起來
安徽青年不僅“講”故事,更將紅色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在蚌埠市“綜合查一次”改革中,青年黨員組成“紅色服務隊”,深入企業排查安全隱患,將“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理念落到實處。今年上半年,該市企業滿意度提升至98.6%,相關經驗獲中央媒體點贊。
在馬鞍山市,青年志愿者開展“困有所扶”專項行動,為困難群眾建立“需求清單”,對接醫療、教育等資源。安徽工業大學學生王浩說:“陳延年兄弟為理想獻身,我們更要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截至目前,該行動已幫扶困難家庭1.2萬戶,籌集資金超2000萬元。
專家點評:紅色教育需“守正創新”
安徽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李教授認為,安徽青年的探索契合了“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的要求。“從‘蘸墨吃粽’到‘半條被子’,黨史中的真理力量、人民情懷,需要通過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安徽的實踐證明,只有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熱’起來、‘燃’起來,才能讓信仰的種子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目前,安徽省正籌建“紅色故事數字資源庫”,計劃將100個經典故事轉化為短視頻、互動游戲等產品,打造“永不落幕”的黨史課堂。團省委書記表示:“我們將繼續推動紅色教育與青年發展深度融合,讓江淮大地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凝聚青春力量。”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