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漸濃,卻擋不住青春的腳步與奉獻的熱忱。近日,淮北師范大學“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7名學生,帶著畫筆、顏料與滿心關懷,走進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開展了為期一天的“藝術墻繪煥新顏”與“溫情陪伴暖人心”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們以筆墨為媒傳遞敬意,以行動為橋連接 generations,用青春力量為養老院注入新活力,讓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實踐中綻放光彩。
前期籌備:用匠心規劃,讓溫暖落地
“我們不僅要畫好一面墻,更要走進老人們的心里。”實踐團隊長李想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強調。為確保活動精準對接養老院需求,團隊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籌備:多次與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院長溝通,了解養老院的環境布局、老人構成及實際需求;組織學生圍繞“孝親文化”“時代新風”“歲月記憶”三大主題設計墻繪方案,歷經5次修改最終確定12幅草圖;同時,針對不同年齡層老人的特點,準備了懷舊歌曲聯唱、健康知識宣講、手工互動等多樣化陪伴活動。
7月20日清晨,實踐團帶著30余桶環保顏料、200余支畫筆及精心準備的慰問品,正式開啟志愿服務。“看到孩子們朝氣蓬勃的樣子,就像看到了自家孫輩,心里特別敞亮。”護理院的張奶奶拄著拐杖在門口迎接,臉上的笑容溫暖了整個夏日。
墻繪煥彩:以藝術為筆,為歲月留痕
“這邊的線條再圓潤些,要體現出老兩口牽手散步的溫馨感。”學生曹天雷正站在3米高的腳手架上,專注地勾勒著《夕陽漫步》的輪廓。此次墻繪覆蓋養老院戶外活動區的6面圍墻,總面積達200平方米,志愿者們分為三組,每天從清晨6點忙碌到傍晚6點,用色彩為灰白的墻面注入生命力。
“孝親文化”主題墻前,隊員吳子越正細致描繪《二十四孝圖》中的“親嘗湯藥”場景。“畫的時候總想起奶奶,她生病時我也這樣照顧她。”她坦言,為了讓畫面更貼近老人的記憶,團隊特意查閱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資料,將墻繪中的服飾、場景還原得極具年代感。路過的劉爺爺駐足良久,指著畫中“老式自行車”“搪瓷杯”激動地說:“這就是我們年輕時的樣子啊!”
“時代新風”主題區里, 一幅幅展現鄉村振興、科技發展的畫面格外醒目。“您看這高鐵畫得多精神!”志愿者曹天雷向85歲的退伍老兵陳爺爺介紹《強國夢》墻繪,陳爺爺曾參與過鐵路建設,他握著周雨桐的手講述起當年“一鎬一鍬修鐵路”的故事,“現在國家發展得這么快,你們年輕人一定要好好干!”這段對話被志愿者記錄下來,成為墻繪之外的珍貴收獲。
“歲月記憶”板塊中, 志愿者們收集了護理院10位老人的老照片,將其繪制成卡通肖像融入畫面。當78歲的趙奶奶在墻上看到自己1965年參加工作時的模樣,眼眶瞬間濕潤:“這張照片早就弄丟了,沒想到你們幫我‘找’回來了。”一天時間里,原本斑駁的圍墻變成了承載記憶的“時光長廊”,老人們每天搬著小板凳坐在旁邊,看志愿者們調色、繪畫,偶爾指點一二,仿佛參與一場跨越代際的藝術創作。

溫情陪伴:用真心交流,讓關愛升溫
“李爺爺,您年輕時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午后的活動室里,志愿者董國宇正陪92歲的李爺爺翻看老相冊。除了墻繪工作,團隊安排專人與老人結對陪伴,用傾聽與互動搭建情感橋梁。
懷舊時光角成為最受歡迎的地方。志愿者們準備的黑膠唱片機里播放著《東方紅》《洪湖水浪打浪》等經典老歌,老人們跟著旋律輕輕哼唱,不少人還拉起志愿者的手跳起慢步舞。72歲的王奶奶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卻能完整唱出《南泥灣》,當志愿者問起原因,她笑著說:“這是我和老伴年輕時在工廠合唱的歌,一輩子都忘不了。”了給老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團隊中的文藝愛好者們還精心準備了一場文藝表演。歌曲、舞蹈、朗誦、小品等節目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同學們用美妙的歌聲、優美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老人們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一首經典老歌《我和我的祖國》,引發了全場的大合唱,老人們和同學們一起揮舞著手中的國旗,用歌聲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一段充滿活力的舞蹈《青春飛揚》,展現了同學們的青春風采,也讓老人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與激情;朗誦節目《歲月》,深情地表達了對老人們的敬意和祝福,讓老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關愛;小品《關愛老人》則通過幽默詼諧的表演,呼吁大家關注老年人的生活,關愛身邊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陪伴聊天是最溫暖的關懷。同學們分成小組,坐在老人們身邊,耐心傾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從年輕時的奮斗經歷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老人們打開了話匣子,盡情分享著自己的人生閱歷。有的老人講述了自己曾經在工作崗位上的辛勤付出,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有的老人回憶了自己的愛情故事,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讓人感動;還有的老人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對子女的深深關愛溢于言表。同學們專注地傾聽著,不時與老人們互動,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同學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老一輩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也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一位老人拉著同學的手說:“好久沒有人這么耐心地聽我說話了,你們就像我的親孫子、親孫女一樣,讓我心里感到特別溫暖。”

健康小課堂上,志愿者們化身“小醫生”,為老人測量血壓、講解夏季防暑知識。“張爺爺,您的血壓有點高,平時要少鹽多醋,每天散步半小時最好。”志愿者吳子越一邊記錄數據,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叮囑注意事項,并為每位老人定制了“健康小貼士”卡片。
手工互動課里,志愿者教老人們制作折紙、編織中國結。“這個孔雀折紙要這樣翻折才能開屏。”80歲的周奶奶學得格外認真,她將完成的作品送給志愿者:“留著做個紀念,看到它就想起你們。”一天里,這樣的溫暖瞬間不斷上演:有志愿者幫行動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有同學為視力模糊的老人讀報紙,更有人在離別時收到老人偷偷塞來的“糖塊”——那是歲月沉淀的溫柔。除藝術創作外,團隊成員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敬老服務活動。在"智慧助老"環節,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耐心教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的基本功能;在"健康護航"活動中,醫學院的學生為老人們測量血壓、講解保健知識;在"記憶留聲"項目中,同學們用專業設備錄制老人口述的人生故事,制作成有聲紀念冊。
雙向奔赴:讓青春成長,讓歲月動容
“原來陪伴也是一種學習。”實踐團隊長李想在日記中寫道。志愿服務期間,老人們的人生故事成為最生動的“教材”:89歲的退休教師孫奶奶教志愿者寫毛筆字,講述“三尺講臺守一生”的堅守;68歲的糖尿病患者鄭爺爺分享自己與病魔抗爭的經歷,教會大家“樂觀是最好的良藥”;退伍老兵陳爺爺的“保家衛國”故事,讓在場的00后志愿者紅了眼眶。
7月20日下午,墻繪工程全部完成,護理院舉行了簡單的竣工儀式。王芳院長看著煥然一新的院區,激動地說:“這些畫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成了老人們的‘精神樂園’。有位常年臥床的老人,現在每天都要讓護工推他來看畫,這就是最珍貴的禮物。”
離別時,老人們拉著志愿者的手不舍放行。“下次來教我畫牡丹好不好?”“放假了一定要再來啊!”張奶奶特意將自己織了半年的毛線拖鞋塞給隊員吳子越,“天涼了能穿,別嫌棄。”車窗外,老人們的身影越來越小,志愿者們卻在心中種下了牽掛——他們約定,寒假再來看望“爺爺奶奶”,讓這場青春與歲月的約定延續下去。
結語:以實踐為炬,照亮傳承之路
此次三下鄉活動,淮北師范大學的志愿者們用藝術點亮老年生活,用陪伴傳遞人間溫情,不僅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更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理解。正如隊長李想所說:“三下鄉不是一次簡單的服務,而是一場雙向成長的修行——老人們教會我們珍惜歲月,我們為他們帶來青春活力,這種代際傳遞本身就是最美的傳承。”
據悉,淮北師范大學已連續12年組織學生開展養老服務類三下鄉活動,累計服務老人超3000人次。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實踐育人”理念,讓更多青年在服務社會中書寫青春華章,讓敬老愛老的暖流在新時代持續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