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清晨,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帶著顏料、畫筆與滿腔熱忱,走進了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這支習慣與代碼、算法打交道的隊伍,當天化身為“藝術家”與“陪伴者”,用藝術墻勾勒歲月溫情,用多元服務傳遞青年關懷,在盛夏為老人們送上了一份跨越代際的溫暖。七月流火,暑意漸濃,卻擋不住青春的腳步與奉獻的熱忱。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近日,淮北師范大學“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7名學生,走進合肥市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開展了為期一天的“藝術墻繪煥新顏,溫情服務暖人心”志愿服務活動。隊員們用畫筆為養老院增添色彩,用陪伴為老人們送去關懷,讓青春的力量在敬老愛老的實踐中綻放光彩。
從代碼邏輯到色彩邏輯:計科學子的“跨界”創作。此次“三下鄉”活動,淮北師范大學的同學們懷著對老人們的深深敬意和關愛之情,精心籌備每一個環節。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們便與護理院的工作人員深入交流,了解老人們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以及護理院的整體布局和文化氛圍,為后續的藝術墻設計和服務活動奠定基礎。在交流中,同學們得知老人們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曾經的生活場景也充滿懷念,這為藝術墻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
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的后院墻面,曾是單調的灰白色。為了讓這片空間煥發活力,計科院的同學們提前兩周便開始“頭腦風暴”——不同于編寫程序時的嚴謹邏輯,藝術創作需要更多溫度與共情。團隊通過前期走訪得知,護理院的老人多為合肥本地居民,平均年齡82歲,不少人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歲月,對傳統民俗、紅色記憶與自然景致有著特殊情結。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便與護理院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詳細了解老人們的興趣愛好、生活經歷以及護理院的整體布局和文化氛圍。得知老人們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且對往昔的生活場景充滿懷念后,同學們以此為靈感,開始精心構思藝術墻的設計方案。大家集思廣益,從色彩搭配到圖案選擇,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復斟酌,力求通過藝術墻展現出老人們曾經的美好回憶,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溫暖情感。
“我們把墻面分成了三個板塊,就像寫代碼時的模塊化設計,每個板塊都有專屬‘功能’。”團隊隊長李想介紹道。西側墻面定為“歲月留痕”區,同學們用細膩的筆觸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合肥街頭的生活場景: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的行人、掛著“為人民服務”標語的供銷社、孩子們在巷口跳皮筋的身影……這些畫面由團隊中擅長素描的同學牽頭,參考了老人們提供的舊照片與口述記憶,僅線稿就修改了6版。東側墻面則聚焦“福壽安康”主題。計科院學子發揮理科生對對稱美學的敏感,設計了對稱式構圖:左側是銜著靈芝的仙鶴與蒼勁的松柏,右側是綻放的牡丹與銜枝的喜鵲,中間以篆體“壽”字銜接。“調色時我們特意降低了飽和度,就像調試屏幕亮度一樣,確保老人看久了眼睛不疲勞。”負責上色的吳子越同學笑著說,她的專業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平日處理圖像的經驗此刻派上了用場。繪制過程中,意外狀況如同代碼調試時的“bug”不斷出現:正午陽光直射導致顏料干得太快,同學們便輪流用遮陽傘為墻面“打傘”;一處墻面因年久不平整出現筆觸斷層,大家臨時調整圖案,用藤蔓線條巧妙遮蓋。78歲的張奶奶拄著拐杖在旁看了許久,突然指著“供銷社”畫面說:“這里該加個鐵皮餅干盒,我年輕時總去換糧票!”同學們立刻記下建議,當天下午就補畫上去,張奶奶見了笑得合不攏嘴。

從算法思維到人文關懷:多元服務里的“技術溫度”。除了藝術墻創作,團隊還結合專業特色設計了系列服務活動。在護理院大廳,一場別開生面的“智能防騙小課堂”正在進行。劉恒哲同學用PPT演示了老年人常見的電信詐騙案例,他特意將復雜的詐騙流程拆解成“流程圖”,像講解算法步驟一樣娓娓道來:“騙子第一步獲取信息,就像爬蟲抓取數據;第二步情感操控,類似邏輯判斷語句;最后誘導轉賬,就是執行‘錯誤指令’。”
85歲的劉爺爺曾差點被“冒充孫子借錢”的電話騙走積蓄,聽課后他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的套路像編好的程序!”趙澤宇還教老人們設置手機“緊急聯系人快捷撥號”,就像給手機植入“快捷指令”,只需長按電源鍵3秒就能呼叫子女或護理員。72歲的周爺爺學得認真,反復練習了5遍后說:“這比我家孫子教的簡單,你們講得像說明書一樣清楚!”
手工坊里則上演著“科技與傳統”的碰撞。同學們帶來了3D打印的簡易模型,教老人們用黏土復刻;同時,老人們手把手傳授剪紙技藝,76歲的陳奶奶教大家剪“福”字時,特意強調:“折痕要像你們寫代碼的縮進一樣整齊,不然不對稱。”當00后學子剪出歪歪扭扭的“福”字,被奶奶笑著“打回重剪”時,大廳里滿是歡笑聲。
最動人的場景發生在午后的“時光信箱”環節。同學們準備了信紙和信封,邀請老人寫下想對年輕時的自己說的話,或對子女的心里話。69歲的王爺爺是退伍軍人,他寫下:“1968年的小王,你守邊疆的3年沒白熬,現在國家強大了,你放心吧。”同學們用手機拍下這些文字,幫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發給子女。當一位奶奶收到遠在上海的兒子“看到您的信了,下月回家看您”的回復時,緊緊握住同學的手,淚水浸濕了信紙。

從課堂理論到實踐成長:青春與夕陽的雙向奔赴。傍晚時分,藝術墻的最后一抹色彩落筆,護理院的墻面已如翻開的畫卷。老人們牽著同學們的手挨個參觀,89歲的馬奶奶指著“紅色記憶”板塊里的五角星圖案說:“我年輕時是生產隊的記分員,每天都戴著這樣的紅星徽章。”同學們圍坐聽她講起人民公社的故事,仿佛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護理院院長在活動總結時感慨:“這些孩子用年輕人的方式詮釋了‘尊老’——不是單純的照顧,而是平等的交流。他們畫的不只是墻,是老人們的青春;講的不只是防騙,是對晚年生活的守護。”她透露,藝術墻將作為護理院的“文化地標”保留,后續會組織老人定期“參觀打卡”。
返程時,李想的筆記本上多了幾行字:“寫代碼追求零錯誤,服務老人卻需要‘容錯率’——他們的重復提問、緩慢動作,都是需要耐心回應的‘需求’。”團隊成員們約定,國慶假期再來看望老人,屆時要帶最新開發的“老年友好版”相冊小程序,幫老人們整理照片。在活動的最后,同學們還為老人們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這些禮物雖然并不貴重,但卻飽含著同學們對老人們深深的祝福和關愛。老人們接過禮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花。他們紛紛表示,感謝同學們的到來,讓他們度過一段難忘而美好的時光。淮北師范大學此次“三下鄉”活動,以藝術為紐帶,以關愛為橋梁,將青春的活力與溫暖傳遞給每一位老人。通過藝術墻的繪制和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關愛老人的行列中來,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的價值,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
此次淮北師范大學“三下鄉”走進九久夕陽紅老年護理院的活動,不僅為老人們的生活帶來溫暖和歡樂,也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同學們深刻體會到關愛老人的重要意義,更加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一位同學在活動結束后表示:“通過這次活動,我學會傾聽和關愛他人,也更加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
夕陽下,藝術墻上的“松柏”與護理院的真實綠樹交相輝映,就像兩代人在時光里的對話。淮北師范大學計科院的學子們用行動證明:科技的終極意義是服務于人,而青春的價值,不僅在于敲出改變世界的代碼,更在于用真誠與智慧,為歲月鍍上溫暖的光澤。這場“三下鄉”之行,讓代碼里的邏輯與夕陽下的溫情相遇,碰撞出了最動人的社會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