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的萬畝葡萄園里,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豐收在望。然而,這份“甜蜜”背后,果農們卻有著不少“甜蜜的煩惱”。6月29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鄉土經濟市場調研隊”的隊員們走進段園鎮,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圍繞葡萄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傾聽民聲,探尋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密碼”。

圖片展示了團隊成員深入田間,細致觀察葡萄的生長狀態,并深入研究其栽培技巧

圖片展示了團隊成員進行問卷調查
調研發現,當地葡萄種植呈現鮮明特點,也面臨多重挑戰:
產業單一,靠天吃飯:葡萄是段園農戶的“命根子”,但也是“風險源”。隊員們走訪的多戶果農均表示,葡萄收成“看老天爺臉色”,一場異常天氣就可能讓一年的辛苦“泡湯”。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弱。
個體經營,銷售掣肘:“都是各家種各家的,葡萄熟了,要么等果商上門收,價錢人家說了算;要么自己拉去集市擺攤,費時費力。”果農的話道出了銷售困境。個體化生產模式下,農戶議價能力低,主要依賴傳統收購商和集市零售,即使產量可觀,”高昂的運輸成本”也吞噬了相當一部分利潤。
基礎有優有劣:農田灌溉用水相對便利是優勢,但種植戶普遍反映田間“生產道路狀況不佳”,影響物資運輸和采摘效率。
鏈條短缺,潛力待挖:當地缺乏葡萄深加工企業(生產場),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同時,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業態近乎空白,未能與特色種植業形成有效聯動,錯失增收機會。
“信息不暢、渠道單一、基礎設施短板是制約老鄉們增收的關鍵。”團隊成員宮子豪在整理問卷數據后深有感觸。面對種植戶普遍反映的“增產不增收”、缺乏市場主動權等問題,隊員們結合計算機專業所長,重點探討了搭建本地化農產品信息平臺、引入電商直播拓展銷路、利用數據分析輔助種植決策等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力求為破解銷售難、提升產業韌性提供新思路。

圖片展示了團隊成員與當地村委會成員周敬在葡萄種植園的合影。
此次深入田間的調研,不僅是一堂生動的國情社情實踐課,更彰顯了淮北師大學子服務鄉村的責任擔當。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系統梳理調研數據,撰寫詳實報告,提出涵蓋“完善基礎設施、拓展銷售渠道、探索農旅融合、推動產業組織化、引入信息技術”等維度的具體建議,并積極向當地有關部門反饋,力促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當地葡萄產業升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實際動能。淮師大計算機學子以實際行動,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