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5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
安慶,2025年7月5日訊,一支名為“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淮北師范大學青年團探訪安慶博物館黃梅藝術中心和嚴鳳英紀念館,不僅感受到黃梅戲百年傳承的厚重底蘊,更被館內融入的智能化設計深深吸引——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讓這座藝術殿堂煥發出別樣活力。
作為黃梅戲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平臺,該中心在展品陳列與互動設計中,將科技元素與戲曲藝術有機融合。在互動體驗區,“黃梅戲智能拼圖”成為最受追捧的項目。該項目以觸摸屏幕為載體,觀眾可自主選擇《天仙配》《女駙馬》等經典劇目場景,系統隨即生成包含戲曲角色、服飾、布景的打散碎片。完成拼圖后,屏幕會同步播放對應場景的經典唱段,使拼搭過程成為“邊玩邊學”的戲曲知識普及過程。據現場統計,該項目日均參與量超300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占比顯著。
展廳入口處的智能機器人“梅梅”,以擬人化互動打破了傳統講解模式。這臺機器人,內置了涵蓋黃梅戲起源、行當分類、唱腔特點等內容的數據庫,既能精準輸出基礎知識,又能現場清唱《夫妻雙雙把家還》等經典選段。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搭載的人臉識別技術可判斷觀眾年齡層,實現差異化內容推薦——為兒童群體講解臉譜色彩寓意等趣味知識,為老年觀眾側重解析傳統劇目的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
“全息投影戲臺”是中心的另一大亮點。借助360度全息投影技術,《牛郎織女》《徽州女人》等經典劇目的角色從史料記載中“走”出,在虛擬舞臺上重現經典片段。參觀者站在投影感應區,不僅能清晰觀賞角色的細膩身段與表情,還可通過手勢感應實時“切換”舞臺場景,獲得身臨其境的觀演體驗。據中心技術負責人介紹,這些投影畫面均基于老一輩藝術家的表演影像進行數字化修復,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通過光影技術增強了年輕觀眾的接受度。
“科技應用的核心并非‘炫技’,而是打破傳統戲曲的傳播壁壘。”安慶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年輕群體對戲曲的疏離,往往源于缺乏貼近性的傳播方式。通過機器人互動、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戲等形式,黃梅戲從“靜態展品”轉變為“可感、可玩、可互動”的文化體驗,有效降低了受眾的接受門檻,尤其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主動走近這門傳統術。從泛黃的手抄劇本到會唱戲的機器人,從傳統戲服到全息投影角色,安慶博物館黃梅藝術中心用科技為黃梅戲注入新活力。
安慶嚴鳳英紀念館猶如一顆溫潤的明珠,既承載著黃梅戲最璀璨的過往,又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的光彩。步入紀念館,傳統展陳中那些泛黃的戲服、斑駁的唱片,靜靜訴說著“嚴派”藝術的風華——從《天仙配》中七仙女的靈動嬌俏,到《女駙馬》里馮素珍的果敢堅毅,嚴鳳英以清亮婉轉的嗓音和細膩傳神的表演,將黃梅戲從鄉野小調推向全國舞臺。而如今,科技讓這份傳奇有了更鮮活的呈現:通過全息投影技術,觀眾能“親歷”嚴鳳英排練名段的場景,看她輕抬水袖、眼波流轉,一顰一笑皆如當年;AI語音合成技術則復刻了她標志性的唱腔,當《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旋律在館內響起,虛實交織間,仿佛這位黃梅戲大師從未遠去。嚴鳳英紀念館的智能升級,不僅是對一代藝術家的致敬,更讓年輕觀眾得以跨越時空與經典對話。在這里,科技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嚴鳳英所代表的黃梅戲精神,在數字時代依然能撥動人心弦,為這門傳統藝術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這里,古老的戲曲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在智能光影中流轉的“活態傳承”,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觸摸到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的共鳴。安慶博物館黃梅戲藝術中心與嚴鳳英紀念館的創新實踐,恰如一縷跨越時空的戲韻,既守護著黃梅戲扎根鄉土的本真,又以科技為翼讓經典飛向更遠的未來。從嚴鳳英先生留下的藝術火種,到數字技術點燃的傳承新焰,這里不僅是黃梅戲百年風華的縮影,更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舞臺。當年輕一代在全息光影中讀懂七仙女的靈動,在AI唱腔里聽見時代的回響,我們便知:這門藝術的生命力,永遠在守正創新中生生不息。
圖/彭欣語 文/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