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5 關注:
來源:吳海云淮北師范大學24智科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淮北師范大學學子于7.14日奔赴涇縣宣紙博物館開展宣紙“三下鄉”活動。團隊成員深入宣紙制作工坊,與非遺傳承人交流,學習宣紙制作技藝,探索其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路徑,讓古老的宣紙文化在鄉村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初次踏入涇縣宣紙博物館,便被其融入山水的建筑設計打動——青灰色的屋頂如宣紙般舒展,與周邊的竹林、溪流相映,仿佛從千年宣紙文化中自然生長而出。作為專注非遺文化傳承的調研者,此行旨在探究這座博物館如何承載宣紙的歷史記憶,又如何讓“紙壽千年”的技藝在當代煥發活力。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吳海云在參觀博物館吳海云供圖
博物館的核心展區以“紙的誕生”為脈絡,從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的原料展示,到古法抄紙、烘焙等工序的復原場景,一步步揭開宣紙制作的奧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抄紙”環節的互動展項:游客可在工匠指導下,手持竹簾體驗將紙漿抄制成紙的過程。一位從事抄紙技藝60余年的老匠人告訴游覽者們,博物館特意邀請了7位非遺傳承人駐場演示,就是為了讓“108道工序”不只是文字,而是能觸摸、能感知的活態傳承。
展柜中,泛黃的明清古紙與當代藝術家的宣紙作品并列陳列,形成奇妙的對話。工作人員介紹,館內收藏的300余件歷代宣紙實物,既有宮廷貢品,也有民間手作,完整呈現了宣紙從實用品到文化符號的演變。這種“古今對照”的展陳方式,讓調研者清晰感受到:宣紙的價值不僅在于“壽千年”,更在于它始終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圖為制作宣紙的過程吳海云供圖
調研期間,恰逢博物館的“宣紙+”創新展。展臺上,宣紙制成的臺燈燈罩透光而柔和,宣紙材質的筆記本封面兼具質感與韌性,甚至還有與服裝設計師合作的宣紙纖維服飾。這些文創產品打破了人們對宣紙“只用于書畫”的固有認知。
圖為艷陽下的宣紙博物館吳海云供圖
離開時,夕陽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幕墻,灑在一張剛抄好的宣紙上,紙頁泛著溫潤的光澤。此次調研讓大家確信:涇縣宣紙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在于收藏與展示,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橋梁——一頭連著千年技藝的堅守,一頭通向當代生活的創新。當更多人在這里讀懂宣紙的“前世今生”,“紙壽千年”的傳奇,便會在傳承中不斷續寫新的篇章。(通訊員吳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