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4 關注:
來源:塔里木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通訊員:李鵬彪)在“健康中國”戰略全面推進的背景下,為增強青年群體的應急救護能力,推動急救知識在基層的普及,2025年6月25日,塔里木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急救技能,為生命保駕護航”宣講團走進胡楊救援飛行搜救大隊,開展了一場為期半天的急救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從理論課堂到實操演練,深入學習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人工呼吸、心肺復蘇等核心技能,將守護生命的信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在理論講解環節,老師將晦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案例。在講解海姆立克急救法時,老師拿起人體模型,詳細演示成人、兒童、嬰兒不同的施救手法:“對成人施救時,要從背后環抱,雙手采取‘剪刀石頭布’的方法定位,即一手握拳置于肚臍上方兩橫指處,另一手抓住拳頭,再用另一只手包住握拳手,快速向內、向上沖擊。”每個動作都精準到位,成員們目不轉睛,專心致志,有人小聲跟著模擬動作,有人反復暫停拍攝的視頻記錄要點。
講到心肺復蘇時,老師的神情愈發凝重:“心臟驟停后的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賽跑,按壓頻率、深度、手勢稍有偏差,就可能錯失挽救生命的機會。”他一邊演示解開患者衣領、清理口腔異物、進行胸外按壓的連貫動作,一邊強調:“按壓深度必須達到5-6厘米,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這不僅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看著老師演示時手臂肌肉緊繃、額頭微汗,成員們第一次意識到,急救遠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
圖為專業救護老師向實踐隊員講解心肺復蘇急救技能 李鑫 攝
當老師分享自己的真實救援經歷時,現場陷入寂靜。老師聲音微微發顫:“在真實的急救中,真的是在與死神賽跑。一整場心肺復蘇下來極其消耗體力,但當患者蘇醒之后,意識到自己成功挽救了一條生命,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老師眼眶泛紅,“那一刻,我真正明白,我們多堅持一秒,生命就多一分希望。”這番講述讓在場成員深受觸動,有人在筆記中寫道:“原來急救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與死神較量的勇氣和擔當。”
在實踐環節,成員們分成小組,圍在人體模型前躍躍欲試,卻又難掩緊張。第一個上手的成員手指顫抖著尋找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時手臂彎曲,力度綿軟。“手臂伸直!用髖關節發力!”老師按住他的肩膀糾正姿勢,“想象你正在挽救的是自己的親人。”成員深吸一口氣,重新調整姿勢。隨著“1001、1002……1030”的計數聲,他額頭冒出豆大的汗珠,手臂酸痛到幾乎失去知覺,但他依然咬牙堅持完成整套流程。“原來胸外按壓這么累!但一想到關鍵時刻能救人,再累也值得。”他揉著手臂,語氣中滿是感慨。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心肺復蘇實操練習 吳夢琦 攝
一些動作姿勢不規范的成員當場被老師糾正,并反復練習,直到動作完全標準為止。成員們深知這是關乎人命的大事,因此都不敢馬虎,一絲不茍。力氣較小的成員們起初在人工呼吸環節頻頻失誤:有人不敢與模型“親密接觸”,有人捏住鼻翼的力度不夠導致氣體泄漏。“別把它當模型,這就是真實的生命。”老師的話讓一位成員鼓起勇氣。她深吸一口氣,用拇指和食指緊緊捏住模型鼻翼,雙唇完全包裹住模型口唇,緩緩吹氣。看著模型胸部微微隆起,她激動地露出了笑容,周圍響起熱烈的掌聲。緊張的氛圍中多了幾分喜悅與自信。
圖為專業救護老師講解糾正實踐隊員的不規范動作 唐婉 攝
在反復練習中,大家逐漸掌握了急救技能的精髓。有人為了精準控制按壓頻率,在休息時還默默用手指在桌面上模擬節奏;有人對照教學視頻,一遍又一遍調整開放氣道的角度。夕陽西下,活動中心的燈光下,依然能看到成員們專注練習的身影。他們額頭的汗水、堅定的眼神,訴說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的決心。
“以前覺得急救離我們很遠,現在才明白,它可能就發生在身邊。”活動結束后,成員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感受。“當我第一次讓模型‘恢復呼吸’時,那種成就感無法用語言形容。這不僅是技能的學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位成員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未來,三下鄉團隊將帶著這份收獲與使命,走進更多社區、鄉村,用所學知識傳遞生命的希望,讓急救技能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利器”。
圖為實踐隊員與專業救護老師進行合影留念 蘇昭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