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4 關注:
來源:梁源昌 黃海辰 俞益喆
2025年7月25日至8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小菌菇“大食物”實踐隊奔赴“中國食用菌之都”——寧德古田;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到古田調研的足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關于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指示精神;走訪企業開展市場調研,不斷深化理解、踐行大食物觀。
圖為實踐隊員到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參觀學習
實踐隊首先來到福建寧德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無公害銀耳生產基地。步入恒溫恒濕的現代化菇房,科技賦能農業的圖景清晰呈現。隊員們
了解到,該企業與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深度耦合,構建“科研+基地”協同模式,形成“技術輸出—標準種植—訂單收購”的全鏈條體系。這一模式直接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超5萬元,成為鄉村振興戰略與大食物觀同頻共振的典范,讓“小銀耳”真正成為富民強村的“金耳朵”。
圖為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管理人員給隊員講解現代化菇房管理設備
實踐隊之后來到全國品類最齊全的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進行調研,這里匯聚了銀耳、香菇、竹蓀等30余種菌菇產品,年交易干菇量超萬噸,交易額超5億元。“全縣農民現金收入60%來自食用菌產業、農業人口中70%家庭從事食用菌產供銷”市場管理負責人的介紹,道出了“種菇養家、賣菇致富”的民生密碼。商戶邱大姐跟實踐隊員們講:“從最初的小攤位到如今的直播賣全國,全家5口人都圍著菌菇轉,這日子越過越紅火!”
圖為實踐隊員在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調研
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作為省級鄉村振興科技服務示范基地,十二年校地協同創新的豐碩成果令人矚目。在首席專家胡開輝教授和孫淑靜院長的帶領下,隊員們詳細了解到研究院聚焦“卡脖子”難題持續攻關,近期銀耳航天育種取得突破。古田銀耳Tr21搭乘神舟十六號遨游太空5個月后,經活化培育成新菌株“HT108”,該菌株顏色偏黃、朵型優、產量高,黃酮和多酚含量顯著提升,具有極高的深加工潛力。這一育種突破有利于銀耳這一傳統食材深度融入現代糧食與營養健康體系,為踐行大食物觀、積極推進食用菌入糧進行了大膽創新實踐。
圖為實踐隊員在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學習產學研模式
從田間地頭的殷切囑托到科技賦能的產業傳奇,古田食用菌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與古田人民的奮斗。通過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古田食用菌產業以小菌菇構建“大食物”供給體系的成功實踐,正是大食物觀視角下“向科技要食物”的鮮活注腳。新時代生科學子應當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在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