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看過來!這根金黃酥脆的麻花,是咱阜陽傳承百年的老手藝,咬一口全是芝麻香!”近日,在安徽阜陽某鄉村的“三下鄉”實踐活動現場,一名大學生架起手機直播設備,對著鏡頭熱情推介家鄉特產——阜陽麻花,一場別開生面的助農直播熱鬧開場。
鏡頭里,大學生化身“家鄉代言人”,向大家介紹阜陽麻花的“前世今生”:“這麻花可不是普通零食,從清末傳承至今,光是揉面就要揉夠30分鐘,搓條要搓出32道紋路,油炸時火候得精準到秒,每一步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原本粗糙的面團在指尖翻飛,兩根面繩在指尖交叉、纏繞,手腕輕輕一抖,轉眼就變成均勻纏繞的麻花坯,入鍋油炸時,油溫要像春播時的地溫一樣講究,180℃剛好,高了焦心,低了沒勁兒,用長筷子輕輕一撥,麻花就在熱油里打著轉兒變黃,發出滋滋作響的油花,飄出陣陣香氣。

作為土生土長的阜陽學子,同學們對麻花有著特殊感情:“小時候過年,奶奶總會炸一大盆麻花,鄰里互相串門時抓一把,那香味能記一整年。”直播中,不僅講解工藝,更分享了麻花背后的鄉土故事——比如誰家的麻花手藝最地道,哪戶人家的秘方里藏著對家人的牽掛,這些帶著溫度的細節,讓網友們感受到了皖北鄉村的煙火氣。

不少網友留言:“被大學生的熱情感染了,買份麻花嘗嘗阜陽味道”“原來一根小麻花里有這么多講究,支持老手藝!”有人說爺爺曾背著麻花走街串巷,用賺來的錢給她買書包;有人記得村里辦喜事時,家家戶戶都會炸麻花當回禮,寓意“擰成一股繩,日子更香甜”。這些帶著煙火氣的故事,不少網友們也紛紛留言:“想起外婆炸的麻花了”“這哪是賣零食,是在講咱中國人的日子啊”。
此次活動最珍貴的收獲,莫過于用自己的方式,讓百年麻花的香味越過淮河、跨過長江,讓更多人知道:在皖北的土地上,還有這樣一群人,守著老手藝,也盼著新日子。這不僅是一次實踐課,更是一場青春與傳統的碰撞。阜陽學子用年輕人的方式,讓百年麻花香飄云端,既為家鄉特產打開了新銷路,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非遺手藝在鄉村振興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