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生態理念,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五感耕云”實踐團隊于7月19日深入浙江麗水縉云仙都景區,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為切入點,細致考察這座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仙都,探究其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視覺:勾勒山水人文交織的畫卷 在鼎湖峰,團隊成員齊聚龍津池,用相機捕捉錦鯉在碧波中悠然游動的畫面。拔地而起的石柱倒映湖面,峰影與魚群形成動態美景。移步朱潭山,成員們早早守候,捕捉到雨幕中老農牽牛過橋的經典場景。表演結束后,團隊通過采訪牽牛老農得知,“老漢牽牛”作為景區的特色表演節目,不僅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還獲人民網、光明網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景區通過節假日免費開放吸引客流、提升口碑,平日收費保障收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倪翁洞內,摩崖石刻自唐留存至今,“倪翁洞”三字及周邊歷代題刻清晰可見,成員們逐一了解和記錄題刻的年代與內容,梳理出一條跨越千年的人文脈絡。巖宕書房中,成員們觀察書房建筑與巖石的融合特色,分析其形成過程,記錄下原始巖壁、天窗與書架的布局,探討這種獨特建筑風格對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通過視覺調研,團隊成員收獲了豐富的影像資料和關于仙都自然人文景觀的詳細信息,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直觀的素材。
圖為團隊成員觀摩倪翁洞摩崖石刻 周雪雪 供圖
聽覺:聆聽自然與人文的交響 團隊攜帶專業錄音設備記錄鼎湖峰的聲景:飛瀑轟鳴、溪澗流水、飛鳥啼鳴、蟋蟀振翅,以及雨珠打竹葉的聲音。在朱潭山,成員們記錄下老黃牛的叫聲、趕牛老漢的縉云方言吆喝,其中包含“ngiu(牛)”“tsho(草)”等古漢語遺存詞匯的發音。實踐隊長池淑暢表示:“這些即將消逝的方言聲韻和農耕記憶,是景區最珍貴的人文基因庫。”
巖宕書房內,團隊成員留意到,游客交談的聲音經巖壁反射形成回響,而翻書聲與咖啡機運作的嗡鳴則交織成靜謐的背景音。通過采訪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團隊成員了解他們對書房環境和鄉村旅游的體驗感受,收集游客的意見和建議。聽覺調研讓團隊成員了解到仙都的聲音生態和鄉村生活的真實聲音,收獲了來自當地居民和游客的一手聲音資料和見解。

圖為飛瀑傾瀉而下 周雪雪 供圖
嗅覺:呼吸生態與文化的氣息 山雨過后,團隊成員感受到空氣中有青草、野花、土壤和植被根系的混合氣味,這恰與景區9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直接相關。在農家民宿,成員們留意到晾曬的筍干和懸掛的梅干菜散發的氣味,向農戶請教制作工藝與氣味形成的關聯,了解到當地“七曬三晾”的傳統技法如何鎖住山林氣息。嗅覺調研讓團隊成員認識到仙都的氣味生態,收獲了對鄉村自然氣息的獨特感知和認識。

圖為團隊成員嗅雨后樹葉 田詩穎 供圖
味覺:品味山水饋贈的本真 團隊在民宿早餐中品嘗了當地筍干和糯米粥,詳細詢問食材來源,得知筍干來自當地海拔600米以上的竹林,采用麗水傳統技法烘干。“我們這里都是自己制作的筍干,非常新鮮美味。”民宿老板熱情解釋道。
在農家菜中,團隊成員們體驗了井水腌制的酸菜釀皮、山區散養黃牛肉和白切雞,感受食材本味。成員們還走訪了縉云軒轅文化街,了解到炭火烤制的縉云燒餅年銷量超100萬個,帶動2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并收集了3家老字號店鋪的配方傳承故事。味覺調研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仙都的飲食文化,收獲了對鄉村特色美食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觸覺:觸碰時光沉淀的溫度 觸摸鼎湖峰的石壁,團隊成員們感受其粗糙質感及風雨、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在朱潭山,他們體驗了溪水的清涼及水流中砂石輕擦皮膚的感覺,研究水流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據了解,景區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以此保持景區生態環境的質量。成員們還觸摸了倪翁洞的鐘乳石,感受其溫潤質感,以及巖宕書房巖壁上的采石鑿痕,對比不同年代鑿痕的工具特性,還原古代采石工藝。觸覺調研使團隊成員對仙都的自然地質和歷史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收獲了關于巖石、水流和書法等方面的實踐知識。
圖為團隊成員撫摸鼎湖峰石壁 田詩穎 供圖
暮色中,團隊帶著裝滿“五感記憶”的調研筆記踏上歸途。這場實踐讓學子們深刻體會到:仙都的生態優勢,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見的畫卷、聽得見的交響、聞得到的芬芳、嘗得到的本味、摸得著的溫度。未來,團隊成員也將繼續探尋更多生態價值轉換密碼,為繪就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交融的美好圖景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