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至7月19日,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生涯彩虹橋實踐團前往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花橋鎮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對鄉村產業、文化、組織、生態、人才、數字化鄉村等方面展開針對性實地調研。實踐團在當地農業局黃主任和張帥老師的帶領下,實地調研考察了花橋鎮糧油基地高產稻田、農耕文化展示館、水產良繁中心、花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文化大禮堂、研學基地等地,旨在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深入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學習總結先進案例和成功經驗,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實踐團在花橋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合影
7月17日下午,實踐團深入田野,來到了花橋鎮的糧油基地,團隊成員在黃主任的帶領下,深入了解了基地的運作模式。黃主任詳細介紹了基地的稻油輪種制度,以及全程機械化的種植方式,包括種子的選擇、耕作、收割,以及無人機的飛防作業?;蜴傄酝恋亓鬓D的方式提升了土地利用,并通過使當地村民參與到補苗、除蟲等種植等相關工作中以工代賑,一方面提高了村民收入,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為守住習總書記強調的糧食安全紅線做出了一定貢獻。
黃主任帶領實踐團實地調研花橋鎮糧油基地
黃主任還提到,花橋鎮充分進行了產旅融合,基地在下半年種植了萬畝油菜,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油菜花節,吸引了數十萬游客前來打卡。并且這里也是廣安市20萬畝的優質糧油基地的核心區域,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其主要銷向地。黃主任還對花橋鎮在智能產業建設方面的探索經驗進行了深入介紹,也提出了產業園建設質量、項目資金和鄉村老齡化等方面的問題,并以花橋鎮“95后”優秀共青團員宋輝為例建議同學們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探索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隨后,實踐團參觀了花橋鎮農耕文化展示館,館內展示了蔣氏木雕、蛋雕等花橋鎮地方特色傳統工藝品和花橋鎮的農耕歷史文化,反映了農村生活的變遷。在這里,實踐團了解到花橋鎮的農耕產業變革歷史和文旅產業建設情況,并進一步對花橋鎮的農產品相關產業制品銷售路徑和方式展開調研。實踐團還訪問了水產良繁中心,當地水產負責人向團隊成員魚卵的孵化、魚苗的喂養以及成活率的管理等方面介紹了魚苗的培育過程,并對鱸魚的脫殼喂養、環境控制、飼料轉換、智能化管理以及銷售路徑等細節進行深入講解,讓實踐團充分了解了花橋鎮通過進行水產產業升級等方式提高村民收入和促進鄉村振興做出的努力。
黃主任為實踐團講解花橋鎮的農耕文化

實踐團與黃主任在花橋鎮農耕文化展示館合影

水產良繁中心負責人為實踐團講解水產技術應用
7月18日上午,實踐團來到了花橋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張帥老師向團隊成員展示了干燥3機、荷馬糧機、插秧機、多用拖拉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并介紹了這些機械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方面的作用。他提到,現代化機械及數字化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幫助是十分顯著的,花橋鎮因此實現收、運、烘干一條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天氣因素對農事的影響,并且數字化技術在育種和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從而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和村民收入。
張帥老師為實踐團講解花橋鎮智能技術在育種方面的應用
此外,實踐團還走訪了文化大禮堂和研學基地,調研了當地在文化傳承和教育方面的努力。在文化大禮堂,團隊成員了解到村聯合組織正在探索讓村民入股分紅的模式,以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在研學基地,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未來這里將與廣安的各個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農耕文化,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同時,調研團在此與張帥老師展開深入訪談,張帥提到,鄉村振興的關鍵不僅是村鎮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落實到村民身上,進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調研團的同學們也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關注國家政策的關鍵點,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擔負起歷史賦予新時代青年人的光榮使命。
實踐團參訪花橋鎮文化禮堂

實踐團與花橋鎮農業局張帥老師進行訪談
本次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不僅深入了解了花橋鎮的農業發展現狀,還實地調研了新興基礎在鄉村產業應用的成效與問題。通過與當地居民和農業專家的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為探討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的研究和建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管科學院生涯彩虹橋實踐團 記者:孫選堯
拍攝:速佳欣、張易楊、李湘、廖雪歡、許欣、李彥松
202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