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基層矛盾糾紛日益突出,基層社會的發展性糾紛問題有增多趨勢。為深入地探索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共建共治機制的問題,了解當前社會矛盾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2024年3月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共建共治機制調查研究”科創項目組成員前往陜西省楊凌示范區大寨街道司法所進行調研,了解當地的矛盾糾紛情況。大寨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調研小組成員,并對我們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耐心而又細致的解答。

圖為科創組成員等待司法所工作人員接受訪談
首先,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陜西省的司法所的組織結構體系改革歷程。司法所最開始是司法局直屬的單位,屬于派出機構。在 2004年,陜西省的司法所全部劃成了鄉鎮和街道辦,作為鄉鎮和街道辦的一個內設部門。到了 2020 年,隨著社區矯正法出臺,陜西全省進行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又將司法所從街道辦和鄉鎮全部一次性劃轉到司法局。
隨后,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其下轄社區的基層矛盾糾紛情況:在其下轄社區的1萬多群眾中,主要的矛盾糾紛主要是物業糾紛、鄰里糾紛、婚姻家事糾紛,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業不規范和村民拆遷后原有習慣的沖突。此外,司法局的工作人員還根據他們工作中生成的調研報告,向我們介紹了當前基層矛盾調解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1.調解員主要是其他部門人員兼職,缺乏專職人民調解員;
2.調解案件的補助偏低;
3.行業性的調解組織有待完善;
4.人民調解和一些信訪工作存在交叉,人民群眾對調解知曉率不高,反而最后容易選擇上訪。

圖為大寨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接受科創小組負責人訪談
最后,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他們開展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日常和當地司法所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特色調解方式——針對復雜的、存在不穩定因素,可能發生民轉刑案件的矛盾糾紛,采取多部門聯合調處的方式,由司法所和綜治部門、派出所、村社區工作人員多方面主體聯合做當事人工作,動員多角度力量來防止矛盾擴大化。
項目小組成員發現,以上種種,正是司法所作為矛盾糾紛化解主體一方“抓前端、治未病”,進行訴源治理的積極舉措。通過此次訪談,項目小組成員了解了司法所在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中的職責所在,對于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治理路徑的探索有了新的思考。其中一位成員分享了自己的感想:通過本次調研,我對我國的基層矛盾糾紛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我們科創項目組也將充分發揮青春力量,促進各地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把研究做在祖國大地上,為法治建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