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的溫度:在鄭州博物館感悟華夏文明
發布時間:2025-09-12 關注:
來源:任嘉祥,李大一,曹思源,劉傳堯
觸摸歷史的溫度:在鄭州博物館感悟華夏文明
大學生之聲9月1日電(通訊員李大一)7月1日,河南工業大學學生研學團走進鄭州博物館。這座承載中原厚重歷史的殿堂里,一件件文物如同靜默的講述者,讓學子們在凝視與沉思中,觸摸到華夏文明綿延不絕的溫度。
展廳內,莊重的氛圍悄然彌漫開來。在莊嚴的青銅器皿前,隊員們佇立良久。青銅獨有的沉郁光澤裹挾著斑駁痕跡,將商代的威嚴緩緩鋪陳開來。指尖輕觸冰涼的展柜玻璃,鼎身繁復的獸面紋飾在燈光下流轉,恍惚之間,仿佛有熔鑄時銅水奔涌的熾熱撲面而來,古老的祭祀樂聲在耳畔隱隱回蕩。鼎腹深處未經刻意清理的銅銹,是時間寫下的注解——這尊重器早已超越其實用價值,是遠古信仰的凝結,是權力象征的具象化,更叩問著關于永恒的命題。
圖為隊員在參觀青銅編鐘。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大一攝
在古陶器展區內,當人們的目光緩緩掃過那些陳列的展品,新石器時代的陶罐、陶缽便映入眼簾。它們靜靜地佇立在展臺上,憑借其質樸而獨特的造型,仿佛是一把把神秘的鑰匙,為我們勾勒出先民生活那若隱若現的脈絡。每一件陶罐、陶缽都像是一位沉默的歷史講述者,等待著有心人去傾聽它們背后的故事。
隊員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緩緩俯身,將目光緊緊聚焦在彩陶盆上,仔細端詳著。在柔和的燈光照耀下,盆內壁細密交錯的刮痕清晰可辨。這些刮痕看似微不足道,卻像是一本本無字的史書,記錄著數千年前的點點滴滴。那是先民們日復一日使用它盛放食物、刮取殘留物所留下的印記,每一道刮痕都承載著歲月的滄桑,仿佛在輕聲訴說著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日子。
這些看似簡單的陶器,不僅僅是一件件實用的物品,更是先民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它們曾經盛滿了維系生命的谷物,那一粒粒飽滿的谷物,是先民們辛勤勞作的收獲,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希望。它們也承載過滋養歲月的清泉,那清澈的泉水,流淌著生命的活力,滋潤著先民們的心田。
器物雖無聲,卻憑借其表面的肌理與磨損,如同一位深沉的老者,默默地訴說著遠古時期的日常景象。那斑駁的痕跡,是時光的刻刀留下的杰作,每一處都蘊含著故事。它們傳遞著人類生存最本真的智慧與堅韌,讓我們在觸摸這些古老器物的同時,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遠古的先民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到了他們在艱難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圖為陶器藏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大一攝
轉到復原的古代市井場景,一隊駱駝商旅塑像瞬間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如夕陽般的燈光為場景染上暖色調,隊員們放輕腳步,端詳著商人臉上被“風沙”刻出的深深皺紋,駱駝眼中藏著的疲憊與溫順——這并非靜態的陳列,而是歷史上無數為生計奔波的個體的縮影。
凝視之際,絲綢之路上悠遠的駝鈴聲仿佛在耳畔起伏,風沙撲面的粗糲感仿佛觸手可及,商旅們對水源與綠洲的渴望,也隨之涌上心頭。這條古老商道,流通的何止是絲綢香料,更承載著平凡生命為溝通世界付出的汗水、勇氣與鄉愁。
圖為館中復刻的古代場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李大一攝
從青銅禮器的莊重到瓷器的雅致,從甲骨文的神秘符號到漢畫像磚上躍動的舞姿,隊員們的腳步與思緒,漸漸融入這片土地的歷史節奏之中。展柜中的文物不再遙遠,它們表面的銹蝕、裂痕、剝落的釉彩,都是先民留下的密碼。貼近觀察一個陶罐的細微裂痕,仿佛能看見數千年前失手的瞬間,那份穿越時空的遺憾清晰可感。宏大的歷史敘事,正因附著在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具體遺存之上,才擁有了可觸摸的溫度與直抵人心的力量。
指尖離開玻璃的剎那,古老的紋飾、斑駁的色彩、無聲的印記已深深烙印在腦海之中。對河南工業大學的學子們而言,這場研學之旅不止是知識的汲取,更是一次心靈的觸碰、一場與過往的跨時空對話。歷史從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它藏在青銅器的蝕痕里,凝在陶器的裂紋中,回蕩在絲路的駝鈴聲里。理解歷史,或許不在于尋得所有答案,而在于學會在沉默的器物前駐足,于時間的塵埃里,讀懂那些曾鮮活存在的生活溫度、生存智慧與生命韌性。這一次觸摸,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華夏文明強勁的生命律動——無論走向何方,我們的根,始終深植在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上。
通訊員李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