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雁城文脈,筑牢文化自信——衡陽市博物館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2025-09-03 關注: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陽涵
2023年暑假,我有幸在衡陽市博物館進行了為期三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深入了解了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在實踐鍛煉中提升了綜合素質,堅定了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
一、實踐準備:滿懷期待,精心籌備 在實踐開始前,我主動學習衡陽地方歷史知識,查閱了《衡陽市志》《雁城文史》等資料,初步了解了從石鼓書院到王船山,從古代青銅器到近代革命文物的衡陽文化脈絡。同時,我認真研究了博物館工作的基本規范,為實踐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二、實踐過程:多維鍛煉,深入體驗 我的實踐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參與觀眾服務工作。在咨詢臺擔任引導員,每天接待數百名觀眾,為他們提供參觀指引、寄存服務等。我特別注意觀察不同觀眾的需求:為老年人提供耐心細致的講解,為青少年設計有趣的互動問答,為外地游客推薦衡陽特色文化景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人群有效溝通。
第二,協助社教活動開展。正值暑假,博物館舉辦了"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我負責協助專業老師進行課程組織,指導小朋友們練習講解技巧。看到孩子們從怯場到自信滿滿地講述文物故事,我深深感受到文化傳承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第三,參與文物數字化工作。在保管部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了文物攝影、信息錄入等基礎工作。雖然只是簡單的輔助性工作,但當我親手將一件戰國青銅劍的信息準確錄入數據庫時,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工匠對話,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
三、實踐收獲:知行合一,全面提升 這次實踐讓我獲益匪淺。首先是對衡陽歷史文化的深度認知。通過接觸實物資料,我了解到衡陽不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更是古代南中國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那些曾經在書本上看到的文字,變成了可觸可感的實物,讓歷史文化變得生動立體。
其次是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與人溝通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在處理突發情況時學會了冷靜應對,在團隊協作中理解了責任擔當。特別是在組織社教活動時,需要統籌協調多方資源,這讓我的組織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
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樹立。當我看到外地游客對我們本地文化贊不絕口,當海外僑胞在參觀時熱淚盈眶,我深深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強大魅力。這種源自血脈深處的文化認同,是任何書本教育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收獲。
四、實踐感悟:傳承文脈,青年有責 在實踐中,我注意到幾個值得思考的現象: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需要創新方式來激發;數字化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還有很大空間;博物館與學校的聯動機制可以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文化傳承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不僅要自己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更要通過創新方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比如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文物故事,開發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走進日常生活,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古老故事。
這段實踐經歷讓我深刻理解到,博物館不僅是保存歷史的寶庫,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每一次講解都是文化的傳遞,每一次參觀都是文明的對話。我們要做好這座橋梁的守護者,讓中華文明的火種代代相傳。
回首三周實踐,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感。我將帶著這份收獲,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做中華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創新者,為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