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研墨”團隊走進華勝社區 紅色宣講點亮居民精神火炬
發布時間:2025-09-01 關注:
來源:通訊員楊辰昱
8月9日清晨,為深入推進紅色文化傳承,讓革命精神融入社區生活,當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團隊走進常州市金壇區華勝社區,開展以“重溫崢嶸歲月,點亮精神火炬”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宣講活動。活動覆蓋社區老、中、青不同年齡段居民百余人,通過故事宣講、歌曲合唱、互動交流等形式,讓紅色基因在鄰里間傳遞,獲得社區居民廣泛好評。
此次走進華勝社區,團隊前期經過1個月的精心籌備,旨在通過貼近居民生活的宣講形式,打破紅色文化與大眾的“距離感”。
活動籌備階段,團隊成員多次召開研討會,明確社區宣講需“接地氣、有溫度”的核心原則。考慮到社區居民年齡跨度大,團隊摒棄理論化、說教式內容,從浩瀚黨史中精選“半條被子”“焦裕祿治沙”兩個經典故事——前者聚焦紅軍與百姓的魚水深情,后者展現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擔當,均以“小人物、大情懷”為切入點,確保故事真實可感。同時,團隊還制作了圖文并茂的PPT,將黑白歷史照片與通俗文字解讀結合,并專門排練紅色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合唱,兼顧不同年齡層的接受習慣。華勝社區工作人員也給予全力支持,提前通過社區公告欄、業主微信群發布活動通知,并在活動現場設置引導標識,為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8
上午9時,活動在社區活動中心正式啟動。開場環節,“紅心研墨”團隊成員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熟悉的旋律瞬間點燃現場氛圍,不少居民跟著輕聲哼唱,幾位頭發花白的阿姨更是不自覺地打起節拍。隨后的主題宣講中,團隊成員以“拉家常”的口吻講述紅色故事:“1934年冬天,三位女紅軍在湖南汝城借宿時,看到村民徐解秀家沒有完整的被子,便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下……”生動的講述讓臺下居民聽得入神,當講到女紅軍與徐解秀的離別承諾時,幾位經歷過舊社會的老人頻頻點頭,眼中泛起淚光。而在講述焦裕祿帶領蘭考群眾治沙的事跡時,團隊成員結合老照片還原場景,臺下一位母親輕聲對孩子說:“這就是真正的英雄,為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

自由交流環節出現了意外的溫暖場面。原本策劃的“老兵分享”環節因老兵臨時身體不適未能進行,正當團隊成員緊張補救時,社區退休教師王大爺主動舉手發言。“我沒上過戰場,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苦日子我記得清楚。那時候在農村教書,沒有桌椅就用土坯搭,沒有課本就自己刻蠟紙。”王大爺說,“紅軍吃苦是為了建新中國,我們吃苦是為了建設新中國,現在日子好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這番話引發全場共鳴,掌聲持續許久。隨后,幾名小朋友接連提問,其中一位孩子問“姐姐,‘信仰’是什么”,團隊成員用“想當科學家就要認真學習”的通俗比喻解答,讓孩子理解“信仰就是為目標努力的堅定信念”,現場笑聲與掌聲不斷。
活動結束后,“紅心研墨”團隊與社區共同建立“華勝社區紅色文化交流群”,將宣講PPT、故事資料等分享至群內,方便居民后續學習。不少居民在群內留言,希望團隊能常來社區開展類似活動。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社區宣講讓成員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宣講形式,挖掘更多本地化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在市井街巷中持續傳遞,真正點亮居民的精神火炬。
作者署名:通訊員 楊辰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