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漆為媒,以扇傳情——非遺漆扇制作實踐活動點亮文化傳承路
發布時間:2025-09-01 關注:
來源:通訊員 秦蔡甜
2025年7月28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走進新街口北門橋社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漆扇制作實踐活動。眾多青少年踴躍參與,攜手開啟了一段奇妙的非遺探索之旅,在傳承與創新中,讓古老漆藝煥發青春光彩 。
一、用心籌備,為非遺與青春搭一座橋
活動籌備期,實踐隊員開啟 “深度解碼” 模式。他們穿梭于圖書館、非遺工作室,挖掘漆扇文化內涵與制作工藝,從歷史起源、地域特色到技法傳承,逐一梳理。采購環節更是 “精挑細選”,竹木扇骨要紋理順直,生漆、顏料得天然純正,力求為孩子們還原最本真的非遺創作環境。
為了營造沉浸式文化氛圍,實踐隊員們收集老漆扇藏品、制作工藝流程圖,在活動場地布置起 非遺小展廳。當孩子們踏入場地,古舊漆扇的溫潤光澤、圖文資料里的工藝細節,瞬間拉滿文化氛圍感,一場非遺邂逅青春的故事,悄然開篇。
二、奇妙碰撞,非遺課堂點燃求知之火
活動開場,實踐隊員先用PPT介紹了漆扇的種類,比如描金漆扇、黑漆撒金漆扇,小朋友們聽到“一棵漆樹一年只能產250克生漆”時,紛紛驚嘆“原來這么珍貴!”在講解漆扇歷史時,通過提問“漆扇的雛形是什么時期?”引導孩子們思考。孩子們跟著穿梭歷史,目光里滿是好奇與向往。
講解歷史時,隊員拋出 “漆扇雛形出自哪個朝代?” 引發思考,從商周祭祀禮器的漆木制品溯源,到漢唐成為生活雅器,再到明清走進市井,孩子們跟著線索穿梭時空,理解漆扇不僅是納涼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 承載民俗故事、匠人智慧,見證百姓生活變遷。當講到本地漆扇傳承的獨特技法,孩子們圍攏過來,眼睛里的好奇與向往,像點亮了無數盞文化傳承的小燈。
三、過程傳承,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先看這件成品漆扇!” 實踐隊員舉起精心制作的漆扇,從選材、拼接的 “筋骨” 構建,到繪制、髹飾的 “靈魂” 注入,每處細節都藏著匠心。分步教學時,孩子們瞬間開啟 “專注模式”:看隊員調漆時手腕輕晃,刷漆時毛刷如燕穿梭,不時發出 “哇,原來這樣!” 的驚嘆。
示范結束,孩子們戴手套 “上崗”,調色、試水、浸染,動作雖笨拙,眼神卻堅定。有人用 “旋轉法” 轉出漩渦暈染,有人以 “Z字法” 勾勒條紋,還有女孩寫下 “夏天快樂”,讓大漆暈染出專屬浪漫。小組合作更是創意迸發,孩子們分工明確,遇到難題就湊在一起互相討論,請教志愿者時,仰著頭認真傾聽,非遺技藝密碼,在手把手教學中被青春解碼。
四、思維碰撞,青春創意與古老技藝產生奇妙火花
創作環節,是創意與技藝的 “激情碰撞”。孩子們分組協作,有人專注打磨扇骨,讓竹木褪去粗糙;有人醉心扇面創作,把腦洞變成圖案。實踐隊員化身 “創意顧問”,幫孩子們解決材料難題,引導他們融入個性:有人在扇面繪卡通形象,讓非遺 “潮” 起來;有人拼貼金箔、螺鈿,重現傳統技法新活力。
顏料灑落的桌面上,是青春肆意創作的痕跡;逐漸成型的漆扇里,藏著孩子們的心血。雖稍顯稚嫩,卻滿是朝氣,古老技藝,在青春創意擁抱下,開出新花。
五、收獲頗豐,漆扇魅力深入人心
創作收尾,成果展示環節氛圍熱鬧。孩子們舉著漆扇 互相分享成果,討論創作思路與創作感悟時,有孩子講團隊協作故事,有孩子說想把漆藝教給更多人。活動結束時,一個最愛問問題的小女孩開心地給實踐隊員展示了她做的漆染書簽,這張書簽正反面的花紋不同,顏色各異。這項傳承千年的漂漆工藝,在她的口中,變成了“魔法”。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有時比任何口號都要更有力量。
活動收尾,孩子們捧著作品合影,笑容里是自豪與不舍。他們收獲的不僅是漆扇,更是非遺文化的理解、傳統技藝的熱愛。實踐隊員、社區志愿者也深受觸動:當青春邂逅非遺,傳承的種子已悄然扎根,未來,必將在更多人心中發芽。
非遺傳承,需要這樣的青春參與,讓古老技藝走出 “博物館角落”,在青少年動手實踐里 “活起來”;讓傳統文化擺脫 “晦澀標簽”,此次非遺漆扇實踐活動,是一場成功的 “文化接力”。它讓青少年親手觸摸非遺溫度,在 “做中學” 里理解:非遺傳承,傳的是技藝,更是 “精益求精、守正創新” 的文化精神。當年輕人愿意擁抱非遺,千年漆藝就能跳出“傳承困局”,在新時代活出青春范!
通訊員 秦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