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科普進鄉村 健康知識入民心——豫北醫學院社會實踐團隊為下陽崗村筑牢健康防線
一、實踐啟程:醫學知識與鄉土需求的雙向奔赴
7月3日至5日,豫北醫學院醫學科技英語專業“健康鄉村實踐小組”深入南召縣下陽崗村,開展主題為“健康鄉村行——基礎醫學知識與實用健康技能科普”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依托醫學專業與英語語言雙優勢,以“方言講解+雙語材料”的創新形式,針對村落中老年及兒童群體的慢性病管理、急救技能等需求,展開為期3天的沉浸式健康科普。
二、赴南召縣下陽崗村醫學知識宣講三天活動全記錄
7月3日:慢性病防控知識筑牢健康基石
上午·高血壓管理攻堅
方言開場破冰:團隊用“老鄉們,咱村李大爺昨兒測血壓160,知道咋降不?”的提問切入,配合村文化廣場懸掛的“血壓警戒線”看板,瞬間抓住村民注意力。
實操教學直擊痛點:醫學生手持血壓計,讓村民王大媽親自給老伴測量,同步糾正“袖帶過松”“胳膊懸空”等常見錯誤,并用口訣“晨起測、靜坐5分鐘、數值記紙上”強化記憶。
飲食處方本土化:針對“無辣不歡、頓頓腌菜”的飲食習慣,團隊展示“腌菜泡10天vs泡3天”的亞硝酸鹽對比實驗,推薦“蒸南瓜代替白米飯”“涼拌青菜少放鹽”的鄉土食譜,村民紛紛用手機拍攝記錄。
下午·糖尿病防治延伸
用血糖儀演示“指尖采血-數值讀取”全流程,特別標注“空腹≥7.0mmol/L”的危險值紅線,結合村民張大叔“總口渴、夜尿多”的案例講解癥狀關聯。
設計“廚房降糖挑戰”:讓村民用家用秤稱量炒青菜的用鹽量,團隊現場計算“每人每日不超過5克鹽”的標準,發放限鹽勺作為小禮品。
7月4日:急救技能與用藥安全實操日
上午·心肺復蘇黃金四分鐘
模擬人教具成為焦點:醫學生跪在地上演示“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喊著“01、02…30”的節奏口令,村民李大哥主動上臺練習,團隊糾正其“按壓深度不足5cm”的問題,直到他能獨立完成30次標準操作。
“急救手環”成記憶神器:手環印有按壓頻率(100次/分)、人工呼吸步驟圖示,村民王奶奶將手環套在手腕上:“回家讓孫子念給我聽,忘不了。”
下午·用藥安全避坑指南
兒童用藥對比實驗震撼全場:團隊將成人緩釋片碾碎放入水中,與完整藥片溶解速度對比,直觀展示“掰碎服藥破壞藥效”的危害,家長們驚呼“難怪孩子總不好,原來藥吃錯了”。
設計“家庭藥箱大檢查”互動:村民自帶常用藥到現場,團隊逐一標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過期藥不能吃”等注意事項,幫張大媽清理出3種過期感冒藥。
7月5日:婦幼與老年健康精準服務
上午·兒童健康防護網搭建
“海姆立克法”分齡教學:1歲以下嬰兒模擬用毛絨玩具演示“倒提拍背法”,1歲以上兒童用抱枕練習腹部沖擊,村幼兒園老師帶領保育員集體上陣,團隊用手機慢放視頻糾正“沖擊位置過低”的錯誤。
營養食譜接地氣:針對“孩子挑食、老人慣著”的問題,推出“玉米糊糊+蒸雞蛋”“青菜豆腐湯”的低成本食譜,計算“每天1個雞蛋+半斤牛奶”的鈣攝入標準,村民李嬸拍照說“回去就給孫女做”。
下午·老年健康專場
骨質疏松預防“三要素”實操:團隊用紫外線燈模擬日照,講解“每天曬15分鐘手和臉”的補鈣技巧,帶領老人做“靠墻站立訓練”強化骨骼,發放“牛奶兌換券”鼓勵每日飲奶。
建立“健康互助對子”:現場促成6對村民結成“測血壓互助組”,王大爺與張大媽約定“每周三早上互相測血壓,記在小本本上”。
三天亮點復盤
1. 雙語標識潤物無聲:在血壓計、急救流程圖上粘貼“Blood Pressure”“CPR”的英語標簽,村小學英語老師主動擔任翻譯,讓留守兒童同步學習醫學詞匯。
2. 數據見證改變:從首日“僅5人敢操作血壓計”到第三日“20位村民獨立完成急救模擬”,問卷顯示“知道正確急救步驟”的村民比例從10%躍升至65%。
3. 鄉土化表達破圈:將“無菌操作”說成“傷口別沾土”,“過敏反應”譯為“吃藥后渾身起紅疙瘩要趕緊送醫”,村民接受度提升顯著。
當第三天的夕陽灑在村文化廣場,團隊收到村民李奶奶塞來的煮雞蛋——“你們講的比電視靠譜,明年來了還住我家!”這場從晨光到暮色的健康接力,正讓醫學知識真正融入鄉村肌理,成為村民口袋里的“健康護身符”。
四、實踐成效:健康理念如種子扎根鄉村
三天活動觸達80%以上村民,發放科普資料50份,村民健康知識測試正確率從基線45%提升至75%。村衛生室全科醫生全程參與實操指導,南召縣衛健委協調場地并提供政策支持。“以前覺得血壓計看不懂,現在跟著口訣測完能自己記數字了!”村民王大爺現場演示測壓操作時說。
團隊負責人李琳洋表示,此次實踐讓醫學生深刻體會到“醫學知識不僅要寫在課本里,更要講在田埂上”。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科普模式,讓健康理念如種子般在下陽崗村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注入“健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