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精神家園,讓非遺之花綻放在烏蒙山間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共筑精神家園,讓非遺之花綻放在烏蒙山間
——“共同的家園”項目深耕赫章彝族文化紀實
在黔西北的烏蒙山區中,赫章縣金銀山街道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里,針線穿梭的聲音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成動人的樂章。這里正在上演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家園共建的溫暖實踐——“共同的家園”項目以非遺文化為紐帶,串聯起非遺傳承、課堂播種、文創轉化與兩岸同心的故事,讓彝族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更讓“共同的家園”不僅局限于物理空間的聚合,而逐漸成為各族同胞心靈相依的精神港灣。
叩響傳承之門:指尖翻舞,解碼民族記憶
“這太陽紋要繡得勻,才像咱烏蒙山的日頭那樣暖。”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楊曉燕向團隊眾人介紹著傳統彝繡太陽紋樣。自項目啟動以來,團隊始終扎根赫章沃土,一次次叩響松德英、楊曉燕等彝族繡娘的家門。對于彝族人民來說,她們不僅是技藝的持有者,更是民族歷史的“活字典”——繡在服飾上的太陽紋藏著豐收的喜悅,馬纓花紋訴說著純潔質樸的品格,八角紋則寄托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歷經四年深度調研,團隊不只解碼了紋樣背后的文化密碼,更從非遺技藝創新性發展中感受到非遺傳承中“守”與“變”的張力:老手藝既要留住本真,更需找到與時代對話的方式。
播種文化種子:非遺課堂,點亮新家園的歸屬感
團隊明白,文化傳承的希望在少年,心靈歸屬感是建設新家園的基石。為此,團隊聯合當地社區,為易地搬遷的少數民族兒童們量身打造了彝族非遺文化課程。在這里,老師們不僅傳授彝繡技藝,更通過講述紋樣里的故事,喚醒共同的民族記憶。“我想把第一份繡品寄給在外打工的媽媽。”彝族女孩張胡淳輕聲說道,將繡著八角紋(象征幸福)的手帕仔細收進書包。她的心愿并非個例。在課堂上,許多孩子們交流著各自想贈送的對象,將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都傾注于手中的繡片。非遺課堂不止于教學空間,更成為了孩子們分享思念、表達情感、尋找共鳴的“心靈驛站”。正是這種基于共同文化記憶和集體情感交流的體驗,讓“家”的概念在孩子們心中悄然拓展:課堂,成為了他們在新社區里扎根生長、感受溫暖的重要精神家園,也為“共同的家園”賦予了更深沉的情感內涵。
激活創新基因:“非遺+文創”鋪就增收路
2025年2月,團隊探索非遺的“破圈”之道,攜手山東大學此山文創工作室,啟動彝繡非遺文創公益項目,探索“非遺+文創”新模式。當今年7月再度進行尋訪調查時,傳承人楊曉燕告訴我們:“這些融入了彝繡傳統紋樣現代手工藝品,供不應求。”“羊角紋”爬上帆布包,“火紋”躍入手繩結扣,這些承載著彝族文化的文創產品,由繡娘們手工制作后推向市場,實現了“文化傳承+扶貧增收”的雙贏。非遺技藝不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董,而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讓“共同的家園”既守住了文化根脈,也展現了發展希望。
織就同心紐帶:一針一線,連起兩岸情
今年7月,在臺盟中央幫扶赫章20周年之際,一份由此山文創工作室設計、赫章縣制作的“臺盟中央幫扶赫章20周年”獻禮繡品,驚艷亮相——3000米烏蒙高原的韭菜花綿延綻放,寶島臺灣的蝴蝶蘭與之交相輝映。這份獻禮訴說著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赴未來的美好愿景。此次獻禮是“共同的家園”項目的一次深刻實踐。不僅展現了幫扶成果,更傳遞了“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正如繡品中交織的紋樣,各族同胞、兩岸兒女,都是中華大家庭的成員,共同編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家園”。
從彝繡課堂教學,到“非遺+文創”新模式運行,再到連接兩岸的獻禮活動,“共同的家園”項目以非遺文化為經緯,不僅讓彝族技藝在傳承中創新,更讓幫扶干部與赫章群眾、山大學子與易地搬遷的少數民族兒童、兩岸同胞在文化共鳴中攜手同行。在這片土地上,“家園”早已超越地理疆界,凝練為文化共興、情感共通、命運與共的鮮活象征——當民族文化的瑰麗與青春力量交織,便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上,共同繡就了中華兒女心手相連的家園底色。
掃一掃 分享悅讀